爱看书吧

正文 第287章(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sp;第一个原因和大脑功能发育有关。我们的日常行为是受大脑中两个系统协同指导的,一个是社会情绪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负责情绪的产生,以及寻求快感奖赏;另一个系统是认知控制系统,由外侧前额叶皮质等大脑结构组成,负责思考、推理和判断,控制冲动,调节情绪。可是这两个系统的发育成熟是不同步的,社会情绪系统在青春期前期就迅速发展,等到了13—15岁的时候达到顶峰,随后发展逐渐变缓。但认知控制系统直到大概25岁的时候才能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和冲动行为。第二个原因是,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需要适应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伴随着性成熟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有的孩子讨厌自己的身体变化,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还有一个原因是,青春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别人如何看待他们,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容易让他们处于高焦虑的状态。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成熟,把他人的管理视为对自我空间的侵犯,但同时他们仍然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这就容易导致和父母的冲突,而和父母关系的恶化又会进一步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总之,如果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又具备“对伤害的高回避”和“对自我的低引导”这两种特质,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有潜在的抑郁风险。不过,除了人格特质以外,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大量青少年抑郁症案例都和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作者曾接触过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男孩,他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失败非常敏感,对错误的容忍度极低。通过咨询,作者发现,在这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会过度关注孩子的成败,盯着他的毛病不放,尤其是他的父亲经常会不控制地对他发泄情绪,每次父亲的情绪风暴都把他冲击得瑟瑟发抖。有心理学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孩子日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戈登·帕克曾经编制过一个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他测试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关爱-冷漠,还有一个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过度保护。研究发现,关爱程度高,同时过度保护程度低,也就是说既关爱孩子又尊重孩子自主性,是最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养方式。相反,如果关爱程度低,同时对孩子控制欲过强,则容易引发孩子的抑郁症。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很多父母会说,“我们明明没有给孩子压力,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压力的,他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我们倒是劝他不要太累。孩子为什么还会患抑郁症呢?”不少父母确实是这么想的,为什么孩子明明很优秀了还会自卑?甚至焦虑或者抑郁到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这时候,父母也很纳闷。但是据作者观察,与其说家长对孩子没施加压力,不如说是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施加的压力。家长的心里是有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的,当孩子在某个方面做得好的时候,父母容易产生一个不准确的印象,觉得自己没有期待。但事实不是这样,父母还是有期待和标准的,只是孩子恰好达到了。没被批评,只是说明通过了审核,不代表没被审核。而孩子其实能感受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有标准和期待是很正常的。父母需要反思的是,不要对孩子推卸责任,说一些“你要是有压力,可不是我给的”之类的话,这样的话只会损耗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感情。

    第二部分

    了解了抑郁症的成因,下面我们要聊聊父母应该怎么做,如何帮助患上抑郁症的孩子。

    首先,如果孩子患抑郁症了,父母需要去思考三件事。第一,自己对孩子的抑郁症有什么反应?很多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其实很难向父母开口,因为父母的反应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新的烦恼和压力。比如作者就观察到,很多父母的反应都是不接受,否认孩子抑郁症的存在,对孩子说:“你不是什么抑郁症,你就是懒!不要胡思乱想!”或者对孩子说:“你就是成天熬夜玩手机,白天没精神,肯定心情不好!”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会让孩子感到不被接纳和不被信任,而这可能会加重病情。

    父母需要去思考的第二件事是,自己是否总觉得孩子“就是懒”?事实可能不是孩子单纯太懒,而是得抑郁症了。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的抑郁症看作“懒”,因为抑郁症和懒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懒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在抑郁症状态下的人很被动,经常赖在沙发、床上不动,不做事,不见人,不说话。这样看起来,人们确实很容易把抑郁症当作懒,但它们两个其实不是一回事。一方面,抑郁症还有很多别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悲观、焦虑、反应变慢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抑郁症和懒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懒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抑郁症不是,没有人主动想做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如果父母经常指责孩子懒的话,孩子会一再遭受挫败,并且接受自己不求上进的暗示。如果这个“懒”的背后是抑郁问题,一味指责是完全没办法帮助到孩子的。

    父母需要去思考的最后一件事是,自己是否把孩子当作问题本身?如果从“孩子有问题”的角度来思考,那么父母会不自觉地把孩子当作问题,孩子会感到被针对、被孤立。但是如果从“亲子关系有问题”的角度来思考的话,那么父母会侧重于调整自己、改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