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第340章 杨大王烽火戏女皇
杨大王杯酒释兵权的结果,也和赵大的杯酒释兵权一样平静。
各地世袭武将们无人反抗。
一则没能力,二则也没这心气了。
赵大手下军头们接受杯酒释兵权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厌倦了乱世纷争,同样现在各地世袭武将们也已经厌倦了乱世纷争,这又不是异族入侵,他们是朱家之臣,现在要他们交出权力也是朱家命令,他们也只是失去了对军户的统治权而已,但土地,财富都没有受影响。
那还闹什么?
接受现实做个富家翁不好吗?
当然,他们本来就不难解决,难解决的是藩镇。
但对于藩镇……
难解决就不解决好了。
杨大王自己就是藩镇,为什么要急着解决藩镇?
至此大明重新归于平静。
在接下来的整整十年里,这个帝国基本上都在舔舐遍体鳞伤,数以千万计的战争难民陆续回到他们的家乡,重建他们的家园,新作物,新技术也随之扩散开。
天灾虽然依旧不断,但得益于人口大幅减少……
虽然这样说有点诡异。
但大明二十多年乱世,无数尸山血海的杀戮,一座座因为天灾兵祸被清空的城市,的确也极大缓解了饥荒,毕竟剩下那些人口,已经足够分得更优质的土地了。而且渔业和罐头加工产业,海外贸易的粮食,也在不断涌入,饿死人的事情越来越少,甚至在朝廷鼓励下对外的移民开拓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郑家对某岛的开拓,更是让这种事情变得越来越诱人。
那里的蔗糖产业为郑家和背后的福建士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说到底只要有利可图,大明的商人一样很喜欢开拓。
包括向西域开拓,为此杨大王甚至重建关西七卫,无非就是给卫拉特蒙古的酋长们加头衔而已,又不是真在西域驻军,然后还派兵护送使者宣慰西域各部,不过其实是象征性的,他只是派出五百骑兵,全都穿着板甲,带着燧发枪作为使者的卫队,实际安全则交给已经称臣纳贡的固始汗,而后者也需要借助大明来宣示他作为卫拉特蒙古盟主的权威。
他可是大明郡王。
不过这支卫队依然足够,紧接着西域各部全都恢复朝贡。
包括葛二蛋他爹,至于葛二蛋目前应该在学习佛法。
说到底西域不是重点,确立他们对大明的臣服就可以,剩下慢慢来,重点应该是南洋,所以大明水师宣慰南洋成为惯例,一开始还交给郑家,但很快就变成真正的海军。而且强行要求沿途各属国提供港口驻军保护他们,毕竟荷兰人,英国人都在威胁他们,身为他们的宗主国,保护他们很合理,同样他们提供保护费也很合理。而其他什么治外法权,贸易专享权,无关税权,都是大明臣民要什么关税,总之这些统统都要配上。
再说他们到大明港口贸易也不用交关税的。
但要交贡献。
身为属国臣民到大明,当然要给女皇陛下贡献。
杨大王规定是贡献粮食。
而且女皇还会给他们赏赐,比如说赏赐些异宝之类,其实就是杨丰那些乱七八糟里面的废品,比如包装袋剪下来的图案,把塑料融了做的佛像,总之都是这一类。
他们还感恩戴德呢!
这些奸商又亏不了,回去他们一样可以忽悠别人。
实际上向海外出售这些东西一直都是杨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所以南洋某些小国寺庙里供奉着塑料佛像,欧洲贵族把现代印刷品当珍宝已经不算稀罕了。
至于建虏……
面对明军越来越强的压力,退保赫图阿拉的济尔哈朗,最终选择了完全放弃鸭绿江以东,他就那点实力,根本不可能守住鸭绿江,而且明军在海上实力越来越强,随时可以登陆并将他的大清拦腰斩断,与其继续守着赫图阿拉,还不如全都撤进朝鲜。最终我大清在泄愤般烧毁了赫图阿拉,甚至引发森林大火后全部撤到了朝鲜,并在接下来为了生存开始海盗化,以不断袭击倭国沿海来维持财政。
而大明在恢复鸭绿江防线后,也没有继续向前,只是帮着朝鲜维持全罗的可以说一隅之地,然后一起看着我大清玩新一代刀伊入寇。
甚至为其销赃。
毕竟我大清主要袭扰的是倭国西海岸。
倭国又不是大明臣属。
估计在倭国重新找回感觉,济尔哈朗甚至占据了隐岐岛,试图以此为据点占领石见银山,最终忍无可忍的德川家光只好调兵反攻,但他那些在岛原对付造反平民都吃力的武士们,拿什么打赢被明军反复磨练的我大清八旗健儿?
德川家光三年三次反攻隐岐岛最终都惨败。
然后他含恨而终。
而清倭之战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当我大清祭出八旗和军这招之后就已经变成了明清战争的翻版,靠着掠夺尤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