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3、第 3 章(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清穿)》3、第3章

    公元1714年6月12日印度果阿雨

    上午十点三十七分,我和我的学生们——十三个由葡萄牙教会派往大清帝国的传教士们,终于到达印度西海岸的果阿邦。

    在经历了非洲海岸的炎热天气和凶险无比的漩涡之后,能够沐浴着印度的朦胧烟雨,享受微风带来的清新凉意,看着岸上衣着鲜艳的印度教众,手持弓琴载歌载舞,每个人都由衷地感谢上帝,并欢欣鼓舞,重拾到达东方大国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切于我来说,恍如游梦。

    一年零一个月之前,我在公元2023年享受现代社会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的生活。

    作为家里的老小,从没为生活发愁,当同学们都忙着考研、找工作的时候,我早已保研,正打算收拾行囊,去毕业旅行。

    可上帝跟我开了个玩笑,把我扔到了十八世纪的意大利。确切的说,是1713年意大利北部的热内亚。

    我在一座叫做比塞埃的哥特式教堂前降落。

    第一个‘捡到’我的人叫古塞,是这所教堂的修士,他操着一口意大利北部方言(我大学修过两年西班牙语,可以和他做些粗略的交流),向我介绍这个时代。

    我花了很长时间弄明白时空穿越这个事实,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不久之后的一天,古塞被罗马教廷批准去中国传教。

    原来,古塞因马可波罗游记爱上了中国,他已经连续六年向教廷申请去中国传教,这一次终于成功!

    和他一样获得东渡机会的传教士还有十二个。

    紧接着,我被教廷聘任为翻译官,将随传教士队伍一起去中国。

    由于整个欧洲只有葡萄牙有往大清派传教士的资格,所以我们需要从葡萄牙出发。

    启程之前,来自欧洲各国的传教士们,要先在葡萄牙的卡伯拉修道院接受汉语言和汉文化培训。

    我是他们的汉语言老师,并借机学习了他们的语言。

    1714年2月,宣誓永不背叛上帝之后,我们登上了爱思佩仁斯号,开始往大清帝国进发。

    我们要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经由澳门,登陆广州,最后进京。

    从1714年3月到6月,我们经历过仿佛无休止的风浪,阴晴不定的天气,源源不断的海盗,突然爆发的热病,食人的非洲土著,还要忍受船长和大副突然半夜高歌……

    所幸,人类是坚强的物种,我们总算成功来到印度。

    果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之一,这里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下船之后,我们受到当地教会的热列欢迎。

    就在繁冗的仪式正在进行时,码头上一个印度男孩对我勾勾手指,把我从人群里救了出来。

    这孩子要带我游览当地风土人情,而且只要一个银币。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就像沙鼠熟悉沙漠一样熟悉这个城邦,而且极其自来熟。

    巧的是,他的名字就是沙。虽然才九岁,但自小就在港口讨活儿,经常给外国人当导游赚小费,十分老练。

    我看港口不远处有个集市,摩肩接踵十分热闹,便要他带我去那里看一看。

    港口集市庞大繁杂,方圆一里内摆满了地摊儿。

    有的摊主甚至在地摊儿后面打了个帐篷,以便五天后再一次逢集的时候还能占领这个摊位。

    沙吹着口哨和摊主们打招呼,他们冲他挤眉弄眼,似乎在感谢他又带来一个外国客人——对于不懂行情的游客来说,在这里不当冤大头的几率是很低的。

    不过,这里东西做工相对粗糙。沙说,要买精品的话,得去另一个叫帕纳吉的城镇。

    我在一个窝棚店里淘到一个漂亮的本子,呐,就是我现在用来写日记的这个。

    离开集市的时候,我给沙买了一顶帽子。他高兴地说,“我永远也忘不了您。”

    暮色降临的时候,他送我回到传教士们下榻的宾馆,临别之前,我又给了他一个银币。他开心地将银币抛起来,吹着口哨和我道别。

    古塞在宾馆门口徘徊,看见我的身影,立刻出来迎我:“老师,您怎么去了这么久,我从仁慈耶稣大教堂回来,看到您还没回来,担心得不得了。”

    忽略近三百年的时空差不计,他今年二十四岁,比我还大三岁,却时时刻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