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42节(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是!”韩章应道。

    …………

    因为确定辽国那边不会兴兵犯边,官家便直接下旨,召英国公班师回朝。

    十二月中旬,距离过年还有不到半月,英国公率领大军回到了汴京。

    赵兴亲率礼部官员,外出十里迎接。

    虽说对外不能宣扬剿灭的是辽国骑兵,但是上层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次剿灭近万辽国骑兵,自身损失还不大,已经是难得的大胜了。

    太子亲迎,给了将士们极大的荣誉。

    赵兴亲自宣读圣旨,对有功将领进行了封赏。

    封赏倒也不多,英国公作为主将,也就赏了一个皇庄,还有些金银布匹。

    其余将领根据功劳,有的升一级得了些金银赏赐,有些干脆只有金银赏赐。

    宣读完圣旨,大军回西郊大营,而英国公等将领则随赵兴进宫。

    今日官家设宴,款待有功将士。

    对于普通士卒来说,这次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胜仗,多少能得些赏赐。

    而且这次出征,前后持续两个多月,在这期间他们也能得到全饷,家里勉强也能过个好年了,高兴有,却谈不上有多高兴。

    大宋禁军的普通士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等级不同俸禄也不同。

    以上等禁军为例,一个月的俸禄在千文的样子,也就是一两银子。除此外还有粮食,折算成钱,差不多每个月二两银子的收入。

    中等钱粮加一起是一千五百文左右。

    下等的就只有一千文左右。

    看着不少,但是大宋因为经济繁荣,有些通货膨胀。

    而且士卒的这点俸禄,还需要养一大家子人。

    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在大宋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宋虽然是募兵制,但是士兵来源十分复杂。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来源,一是刺配充军,就是有人犯法,罪不至死,就会在脸上刺字充军。

    二则是发配充军,乍一听和刺配充军一样,其实并不同。

    刺配是犯法经过审判的,而发配的则是一些地痞无赖。

    这些人游手好闲,扰乱治安,就会被发配去参军。

    最后一个来源,也是士卒的主要来源,那就是流民。

    两宋一共爆发了四百多次起义,这还是史书记载的,肯定有所疏漏。

    而两宋总共也才持续三百多年,平均每年爆发的起义都不止一次。

    这些起义被平定后,总不能把人都杀了,安置就成了麻烦。

    于是便把叛军和因为反叛导致无家可归的流民中的青壮充入军中。

    如此一来,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也造不了反。

    这一部分占据了大头。

    可是这样的士卒家里几乎都没有田地,只能靠他们的俸禄养活。

    一开始勉强倒也能够维持。

    但是随着进队越来越多,朝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于是朝廷就想了一个办法,士卒平常都是领半饷,只有戍边或者打仗之时才能领全饷。

    大宋军队战力越来越弱,虽然有上层腐朽的原因,但是和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士卒连家人都养活不起,上了战场谁会去拼命?

    什么报效国家,大字都不识的士卒哪里有这个觉悟?

    普通士卒的想法很简单,当兵就是为了吃皇粮。

    皇粮吃不饱肚子,谁管皇帝是谁,天下是谁的。

    这些年军中逃兵数量都日益增多。

    好在他们这次打了胜仗,多少还是有点赏赐的。

    不过当士卒回到军营后,得知了这次的赏赐,一片哗然。

    这次有功劳的士卒,竟然赏赐了田地。

    根据杀敌数量,功劳大小,能得到三五亩田地。

    当然了,只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