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论亡国太子乱世苟活的可行性》 110-120(第1/14页)
第111章 第111章 收复历州
金焕登知道虞煜肯定会趁着安存德身死之际发兵历州,可他没想到,对方竟连一刻都等不了,本以为连夜离开锦州相近的水域,来到巨川的中心水域的他们可以暂时休整一下,可才刚吩咐士卒们暂停行船,生火捞鱼,却不料烤鱼还没入口,就看到后面追击而来的敌军。
看对方人数不多,又是一个女人带队,他本想在这里与他们对上一阵,好消一消自己在锦州渡满腹的憋屈,若能趁机将姜固之女,大雍的太子妃活捉,那么自己在戎狄的地位也势必会再上一个台阶,可其余人一见锦州来兵,就吓得开始仓惶而逃,害得先行拉开阵势的他被迎头一波痛击,虽然勉强从其枪下逃命,但由大汗亲自赐予他的巨弩却被姜泠夺了去。
见识到了这个女人的厉害,他也不敢再起将她俘虏的心思,趁着她追上其余反王与之交战的时机,迅速的向着历州逃去,没想到刚刚踏上明州的土地,就听到天下传扬太子歼灭众反王夺下历州的事迹,顿感死里逃生的他忍不住一阵胆寒,开始忧心起对方来日攻打明州的事情来。
陆战不比水战,他虽然自信陆地作战自己绝对不逊色于虞煜,但在锦州一役中他损失惨重,出征前所带五万兵马,随他逃回来的却不足千数,折损在其中的,不乏他从戎狄带来的勇士,若虞煜刚至历州,就要对明州发起攻击的话,他想了想对方那些神乎其神的武器,觉得自己还是有些胜算难测的,为求稳妥,当即就修书一封让亲信秘密带往戎狄,寻求大汗的帮助。
“太子妃夺下历州了?!”
刚刚被虞煜召集到议事厅商议事情的群臣也没想到,等待自己的竟然会是这样的一个好消息,当初虞煜不顾劝阻质疑让姜泠带兵前往收复历州的时候,他们都颇不赞同。
虽然安存德的死亡确实是夺下历州的一个契机,但就算没了安存德,历州之中余留的守军也不容小觑,怎么也得在战后休整一二,修补战船整备大军前往夺城才稳妥,区区两万人还长途涉水,沿路还有逃亡的反王残部,让他们着实为这位才见面的太子妃安危担忧,偏偏虞煜和姜泽都对她信任有加,而本人更是信心满满的立下军令状,断绝了他们所有劝阻的途径,没想到,她居然真的凭借着这两万人马,夺下了历州。
“千真万确。”
虞煜将姜泠派人送来的书信递给他们一一传看,欣赏完众臣脸上的惊叹之色后,才将此次集议的事项道明。
“姜泠以少胜多夺下历州,同时荡除了前来围剿我军的反王残部,我欲下旨封她为左将军,金印紫绶,位如上卿,以彰其功绩显赫,不知诸位可有异议?”
虞煜此言一出,莫说其他人,就连姜泽也有些发愣,倒不是因为姐姐的官职突然跃居自己之上,而是没想到虞煜真的会让女子入朝为官,虽然他在创办学府的时候就提过此事,但他并没有往这方面想,因为入学的女子们大都是奔着医女去的。
不过他对此倒没有什么异议,因为自小与姜泠一起长大,他可从来没生生出过女子不如男的想法,反而觉得有些职位,让女子担任的话,远比男子来得合适。
“殿下,大雍从来没有过封轶女子为将军的事情,更何况太子妃身份特殊,有母仪天下,稳定后宫之责,您将她封为左将军是对她身份的贬谪和不认可,此举不可取。”
姜泽的同意在虞煜预料之中,只是他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不是傅泓而是卫衍,这倒是让他颇为意外,只是在听了卫衍的反对意见后,他又忍不住满头问号,怎么一副自己给的职位配不上姜泠的样子。
他倒是想直接封她为大将军,让其与父亲肩并肩,可思及职务封轶不能太过随心所欲,还需要考虑到论功行赏,这才往下压了几个品级,虽然依旧惊人,但凭她为大军打开前往中原之路的这一功绩,也不为过。
“那封大将军?”
试探着问了一句,收获了卫衍一个克制的白眼。
“殿下,什么职务都不可取,太子妃乃臣子主母,焉能再为臣子,您大可请教一下傅司徒,是否于情于理都不合。”
卫衍并没有参与此次巨川之战,而是代替虞煜留守扶风,配合晏俭臣做好大军的补给,因此并没有亲眼见过他们这位太子妃的英姿,但从他人描述和摆在眼前的功绩来看,也能知道其能力绝不在胞弟姜泽之下,他倒不排斥女子为官,只是觉得后宫为官不妥。
“我不觉得啊,太子妃能力出众,又建此奇功,只要武将们无异议,那么殿下想封轶其任何职位,我都是赞成的。”
“傅老头,你!”
原本以为傅泓会和他意见相同,没想到他不按常理出牌。
“大司农,殿下和娘娘本是一体,现今贼人四起天下分崩,正是齐心协力克复中原之时,娘娘有能力有战功,位处前朝要比深居后宅的作用更大,何必要计较这些微末细节。”
傅泓在此事上倒是看得极开,反过来劝说卫衍看开点。
乱世已经持续了三年,中原各地纷争不休,人口早已折损过半,遇到有能力者抢都来不及,哪里还有资格挑剔男女,危难起来,就连他这年近古稀的老者都要披挂上阵,哪能拘着能力出众的太子妃深居内宅呢。
“可殿下还没有后嗣啊!”
卫衍是真的着急,皇帝没有子嗣是很严重的事情,尤其还是太子这种处境,在嫡系血脉完全死绝的情况下,他要是一直没有一个继承人来安抚朝臣的心,会让大家觉得这个政权不靠谱,从而导致人才流失或政局动荡,也会让一些本来打算投奔的人因看不到未来而放弃效忠,所以他觉得太子妃的首要任务可不是开疆拓土,带阵冲锋。
“噗——”
“咳咳咳!”
此言一出让虞煜和姜泽都大受震撼,当即一个喷茶一个咳嗽了起来,他们哪里想到卫衍反对是抱着这样的心思,难怪之前一直想要迫切的寻找姜泠,只是两人都知道姜泠抱着解除婚姻的念头,他的想法注定一场空。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傅泓嫌弃的看了一眼失态的虞煜和姜泽,开始琢磨起卫衍话中的深意来,其他人也满脸都是赞同之色。
“天下未定,何以为家?我并不想在此时诞下子嗣,众卿不必考虑这许多。”
意识到即将大事不妙的虞煜急忙出言打断了他们的沉思和琢磨,为此还不惜抄袭了一下名人名言,力求让自己的话语更有信服度。
“殿下,万不可因噎废食,国事为重,但子嗣之事也不可轻待,河山千里,得有后继之人,两者大可并驾齐驱,无需分出先后。”只是闻他此言,不仅傅泓和卫衍,其他臣子都纷纷出言劝谏。
“就算此时我有子嗣又如何,稚子娇嫩,如何渡过这颠沛流离的乱世,诸位莫不是忘了太祖往事,孝穆皇后就因在战乱中连失三子郁郁而终,太祖晚年也因此数度垂泪,我不想重蹈先祖覆辙,孩子还是降生于太平之时为好。”
“殿下!”卫衍还想再进言,却被一旁的傅泓摇头示意,想想虞煜连太祖都搬出来了,想必是铁了心的,太操之过急只怕适得其反,反正太子妃已经回来了,留待日后再慢慢相劝,总能让他改变主意的。
倒是在此事上一直沉默不语的姜泽让他多看了几眼,事关太子后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论亡国太子乱世苟活的可行性》 110-120(第2/14页)
,按道理应该是姜家人最为着急的,却见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打量的目光后对他露齿一笑,暗叹果然没成亲就是小孩心性,不知其中的深浅,要是姜固在此听闻殿下此言,只怕再好的性格也要将桌子劈烂两张,让殿下知道他们姜家人不好惹,思及此,顿觉太子妃爱打战也是好事,太子对她职位的封轶也能侧面反应对其的重视,随他去吧。
想通之后的卫衍不再反对,行了一礼就退回自己的坐位处,岑柘等人虽觉虞煜在子嗣上的想法不妥,但战斗力最强的傅泓和卫衍都败退了,他们也就不继续讨太子的嫌了,表面应诺,心底的想法却和卫衍一样,反正太子妃已到了殿下身旁,只待来日水到渠成即可。
见文臣不再有意见,虞煜想起傅泓刚刚说的话,又再次询问了武将们的意见,面对姜泠独得一州的功绩,只在锦州小打小闹过的武将们哪敢有什么意见,一致认可了姜泠的功绩能封左将军。
他们对此虽有羡慕,却也不嫉妒,相信虞煜既能封赏有功的太子妃,也一定不会忘记他们这些臣子,中原各州郡散作一团乱麻,建功立业的机会还在后面。
经过众臣的全票通过,尚在历州还未回转的姜泠就获封了左将军一职,跃居成为虞煜军中武职最高者。
第112章 第112章 灭国之计
商议完姜泠封轶一事后,虞煜又继续和群臣讨论此次集议的第二件事情,迁军历州。
这倒是众人在得知历州被收复后最关心的问题,毕竟他们的主旨是光复大雍,锦州的日子虽好,却只是偏安一隅,要是一直困守在此处的话,对他们的事业并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听闻姜泠收复历州之后,他们每个人浮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大军迁移过去,牢牢把住历州这个据点,以此向北推进。
关于迁军一事,就算虞煜不提,他们也会主动进言,如今一听虞煜主动提及,再没有不答应的了,若是要拿下中原的话,历州的位置可比锦州好太多了。
只是,锦州位置特殊,外有百濮虎视眈眈,内有见风使舵的世家大族,若是他们的大军一旦撤出锦州,这二者必会趁着州内兵力空虚之时卷土重来,虽锦州之上多有利器加持,但也抵不住他们里应外合之力,而那时他们的大军又身处历州,前来援助又要数日之久,只怕赶到锦州渡的时候,自己手中修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已经开始防御自己了。
历时三年的精心图治之地,一朝转手于他人,这是想想都接受不了的事情,更何况他们来日打天下,还需要锦州的矿山和粮仓来维持大军的用度,还有在太子手中才出现的学府、书籍和造纸术,也是今后他们在中原立足的一大根本,眼看人才和钱财都即将转化,哪能拱手送人。
迁军历州是势在必行之事,但锦州的安稳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可以重回中原喜悦中清醒过来的众人,又开始冥思苦想可以在大军离去后依旧能让锦州维持现状的方法,只是想来想去,都觉得州中世家易矣,外敌百濮却着实难除。
虽然对方在上次战败后就再无动作,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觑觎锦州之心不死,一旦他们将重心放在中原,对方趁虚而入必是定局。
得找个一劳永逸的法子,让他们无法再对大雍出兵。
“我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因姜泠此去只点了韩破山一将相随,骂人不如其难听的温荣就留在了锦州,现也坐在武将之列听令,见群臣对百濮有些束手无策,想起以前从家中藏书上看过的百濮风物,忍不住出言献策。
“不知温将军有何妙策?”
见温荣发言,虞煜和群臣都来了兴致,虽然都明白一般说“不知当讲不当讲”的话大多都是不当讲的,但抵不住他们好奇太子妃的部下会献上什么样的计策。
“我年少时曾在一卷《风物志》上看到过有关百濮的描述,他们虽然共推女君为主,但其中大小部族林立,分管自治,很容易滋生出不臣之心,我看的那卷书中就有女君为了稳定政局,曾十日内以谋鸠杀大小首领数十人的记载,双方矛盾源远流长,只是百濮的女君一直牢牢掌控着兵权,而各部族又因文化和信仰不同,互不往来,导致他们一直无法形成联军对抗女君,若我们能派人去以重金为诱,串联部族们一起反抗女君,百濮必定陷入内忧之境,再无暇对外出兵,若觉得到此还不把稳,我们还可趁着他们内斗之际,派兵突袭将其一网打尽,直接将百濮也纳入大雍的版图。”
温荣说完,见众人皆不言语的看着自己,心头顿时有些打鼓,小心翼翼的请示虞煜:“不知殿下觉得此计如何?”
没想到他左等右等,也没有等来虞煜的回答,要不是注视在身上的目光一直都在,他还以为自己被忽视了,正打算悄悄抬头当自己没有说过此话之时,却听在他献策之后一直没有说话的虞煜问道。
“请问温将军是从哪里得到的《风物志》,缘何会对百濮境内之事描绘得如此详尽?不知可能借给孤一观?”
不是在讨论对付百濮的事情吗?怎么话题突然转移到藏书上了?
温荣疑惑的抬头,却正对上虞煜饶有兴趣的目光,其他臣子同样也是兴致勃勃的看向他。
没办法,要不是听温荣此言,他们还真不知道百濮女君和部族首领间还有这种往事,如若此言非虚的话,倒是值得去利用利用,不过将其灭国他们倒是不想,挑起内斗让他们无暇他顾就行。
“……就家传的,只是当初离开上京的时候有些仓促,在青州的日子也多为悬心,一直没有来得及将它整理出来,殿下若有兴趣,待我修书一封带回青州,让犬子送来即可。”虽然疑惑他们怎么会对这个感兴趣,温荣还是谨慎的回答了虞煜的问题,只是说话的时候忍不住摸了摸鼻子,有些心虚,这书到他这辈确实算是家传的,但实际是他爷爷那辈不知从哪里打劫过来的,绿林出身不喜文墨,劫到家中就随意搁置,他也是闲极无聊才从一堆破烂中将其翻了出来,读过之后便束之高阁了,如今见太子感兴趣,断没有不献上的道理,还可借机让儿子前来效力。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