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130-140(第1/16页)
第131章 沿海平乱论招安
“敌袭!有敌袭!”
亚陈的将军转身,握紧了腰上的长刀,“怎么回事!有诈?”若是有诈,用得着以那么多百姓为饵吗?这不是有病,前后矛盾吗?
亚陈与两支海盗的队伍火拼了起来,亚陈的装备其实是比起海盗而言,是更有优势的,因为亚陈背后是一个国家,哪怕只是一个小国,但是也比海盗这种灰色地带的装备更强,因为后勤更为丰富。
但现实是,这两支海盗常年混迹这一片海域,对于海上情况比亚陈的海军更为熟悉不说,还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亚陈的军队还有部分已经进入了陆地,因此,一时间,双方陷入了胶着。
“将军,是这里的海盗,不是中原朝廷的一方。”
“[哔——]这群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贪心鬼!和他们交涉,分他们部分利益,让他们走!”将军极为果断。
他知道,这些战船比他更贵,若是损失太大,他可不好交代。
将军只以为海盗只需要贪图利益,却不懂何为汉人,何为汉家文化。
所以,得到的结果定然是不如意的。
将军怒不可遏的骂了几句,“打!给我狠狠的打!让这群投机分子,知道和国家作对的下场!”
双方交火,一个接一个的人落入大海,生死不知,但被击落入海的,又能有几个活着?
“大哥?要退吗?他们和以往交往的终归不一样。”这就是正规军和野生的区别。
吴,汪两个队伍的领头的互相看了看,眼中都格外凝重,这些可都是自己的兄弟,但是放任这些杂毛蛮夷,他们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
这群蛮夷直接越过了穷困的海南,越过了这两年发展起来的广东,偏生直奔福建,还如此大摇大摆,若说没有人接应他们是不信的。
所以,若是他们都放弃,那福建的百姓……
吴汪二人对视,眼中都是决绝,中原大地,由不得外人这样肆无忌惮的横行!
“报!前方有海军正在交火!靠海岸的蛮夷,对面疑似海盗,装备杂乱,挂吴,汪二旗!”
信国公果断打手势,“攻!”
信国公一行到的时候,正是吴,汪二方难以为继之时。
“汪兄!那是……穆!朝廷的人?!”
“穆,是东平郡王的船队。”
来得这么巧,正是,“汪兄,这东平郡王我可少有接触,这福建,可是南安郡王的驻地。”
他们,是不是该撤了,可是看着这么多兄弟惨死,还一点战利品也拿不到,他们心在滴血!
“轰轰轰——”
一搜搜大炮向亚陈的战船攻击,亚陈的火力弹药早就铺盖过一轮了,哪里比得过现在的信国公手里的火力?
东平郡王就站在旁边,看着信国公熟练的指挥海军,完全不像是一个在信国公府邸养鱼了半辈子的养老人。
正是再看占据福州海港的亚陈军队,东平郡王沉下了脸,他知道,若不是信国公抢了他的海军和战船,用了他的物资后勤和人,这一次,他会彻底被南安郡王给拖下水,再无翻身的可能!
因为福建属东南,但是也属东!
他大部分时间在东北,但是他和南安郡王的权力属地,时会有交集的,比如东部的沿海!
南安郡王这家伙,分明是出了事情也要拉自己下水,让自己给他找补,但是这个蠢货偏生自己泄露了消息,让朝廷知道了,如此,再描补也没用了。
亚陈的战船山,将军怒目看着穆字大旗,再看丝滑流畅的炮弹和顺畅的指挥,“中计了!南安骗了我们!”
另一边,汪吴二人还是决定撤,官匪不两立,还是不要见的好!
但是一辆战船却向他们驶来,汪吴二人已经停止了攻击,来了朝廷的人,他们自己的弹药就得省着,就不关他们的事情了。
只是看着来的官兵,他们有些把不准。
“二位义士,我家老爷信国公有请,还请二位义士稍等,若是可以,可先统计为国捐躯的儿郎人数。”
吴汪二人抓住了重点,并且有些走不动道了。
义士,捐躯,儿郎。
他们兄弟,是不是可以不用白死,而且听口气,似乎,不会抓他们。
只是“信国公?吴兄可听过?”两个平时的竞争对手,此时小声的咬耳朵,第一次碰到如此客气的官兵,哪儿哪儿都不太适应呢。
“没听过,但国公,显然不是我们得罪得起的。”现在他们去,是请,若是不去,下一次可能就不是请了。
两人都明白了背后的含义,“官爷还请上船,我等这就统计。”
那官兵竟也大大方方的换了船,和他们交谈了起来,吴汪二人这才彻底放心,这信国公,真的没有恶意!
这厢,是海军对海军,而后面却有一艘船靠在了岸边,下来的一队人马,快速往闽地陆地而去。
海上顺风顺水航行,可比漕运和骑马快多了。
他们得到旨意后就通过津港上了海船,谁知,竟还是慢了一步,让百姓糟了灾。
但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南安郡王的日子,也到头了。
是夜,本该万籁俱静的夜晚,却处处充满了军队往来的声音。
这是从浙省调来的军队,而福建的地头蛇,也已经被抓住了七寸,张嘴不得。
巡逻,除恶,安抚百姓,捉罪魁祸首……
南安郡王被捆缚着,看着东平郡王两眼发恨,满是不甘,“穆恪!你知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背叛我们不成……呕!咳咳!”
信国公才不听南安郡王的哔哔,直接一脚踢了上去,南安郡王被奢侈的生活腐蚀了这么久,信国公一脚下来,南安郡王觉得胸口,内脏,都不是自己的了。
“把他嘴堵住,严加看管,必须全须全尾带回京城。”
信国公都懒得和他废话,他要忙的事情还多着呢。
把不在一个频道的南安郡王拖下去后,信国公给了东平郡王一个眼神,“自己写封请罪折子,把这里的情况报上去,再把我的折子也给写了。”写公文什么的,最烦了。
代罪之身,又是小辈的东平郡王:“……是。”
吴大志和汪鑫在后面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们之前并不知道信国公是谁,但是现在,他们看到了信国公对东平郡王的态度,又都是信穆,他们哪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个信国公,是个低调的大佬啊。
信国公落座后,却吴大志和汪鑫二人倒是很和气,“两位义士请坐。”
“国公客气,当不得义士。”
两人再是海盗,也直到国公的分量,他们一点也不敢嚣张。
信国公只是笑笑,“之前当不当得起,我也不管,但今日,无论你们是和原因,你们都担得起义士二字。”
两人冷汗顿时就冒了出来,信国公这话,恩威并施,不过如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黛玉弟弟又不做人了》 130-140(第2/16页)
“你们的功绩,我会原原本本上报上去,有功必赏,朝廷不会亏待了有功之臣。”信国公看了一眼听进去了的二人,继续道,“这次牺牲的儿郎们,朝廷也会下发补贴,不会寒了爱国义士的心。”
两人起身,“我等多谢国公为弟兄表功。”
“坐吧,不用多礼,这都是朝廷应当的,陛下仁慈,心系百姓,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为国家奉献的义士。”
两人有所明悟,想着京城方向叩首谢恩。
见他们举动,信国公眼中划过一缕满意,陛下不是想操练海军吗?不是缺人,却有经验的吗?这不就有了?
经此一役,东平郡王的海军军权全部交还陛下,再把这二人收下,陛下必定会满意。
“你二人可愿接受朝廷招安?”信国公直接问道。对于自己能把握的人,着实没有必要兜圈子。
两人一愣。
信国公直言:“你们放心,无论你们是否接受招安,该有的补偿和功劳都不会少,只是陛下一直有一颗开拓海外的心,我见你二人虽为海盗,却心中尚有大义,故而不忍错过,你们尽可回去仔细想想,我还会在这里待几天,处理完后续,才会赶回京城。”
可谓是方方面面都给考虑到了,也给足了他们面子和思考时间。
要吃官粮吗?
若是以前,他们必定不吃,毕竟朝廷连倭寇都不管,也不开海,但是这些年,海也在开了,当今的开拓海外的心思,他们在海上的人最能感受到。
这两年港口开放了不少不说,渔民的日子都好过了很多,因为抗倭的力度也大了。
若是真能如此,他们也不是不能吃官粮,毕竟有朝廷背书,什么都会方便一点,吴大志想到之前认识的刘二,如今已经有了官身,海上到处跑。
吴大志心动了。
信国公是个老江湖了,一眼就看出了吴大志有所心动,却还是道:“不急着慌乱中做决定,回去和兄弟们都商量了再给我答复就成。”
这话说得,不可谓不漂亮,把那群弟兄都给人考虑到了。
吴汪二人离开被征用的南安郡王府后,立马就快速往回赶,这件事,很重要!
厅堂内,东平郡王小心翼翼道:“大伯,你们一脉不是遵从苟道吗,如今怎么管这么多,不怕陛下觉得你们有了野心吗?”
信国公觉得,还是自家儿子聪明,但看着被自己凑了一顿后就乖多了的东平郡王,给三十多岁的“小孩儿”解释道:“要么苟得老老实实,要么出山办得妥妥贴贴,这才是勋贵二弟生存之道,看在还有血缘关系的份上,我还是那句话,有舍才有得,贪多嚼不烂。”
看着昏暗的夜色,信国公续了杯凉茶,今晚是别想睡了,还有的审。
第132章 小太子初次出差
闽地遇袭。不,准确的说,是南安郡王引狼入室,招来外邦豺狼残杀掳掠百姓,抢夺粮食金银的行为,其影响太过于恶劣,甚至说,太过于不可置信。
所以哪怕是收到孔柔的传信,为防万一,派了信国公,拍了海军,派了紫麟卫前来,其实当今,或者说几位尚书心里,都还是觉得太过荒谬,南安郡王怎么敢的?内里再如何争权夺利,岂能引来外界的豺狼虎豹?
直到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送到了御前。
事件,远比猜测中更为恶劣。
南安郡王,当诛九族。这是当今看到内容的第一反应。
但是随即,当今明白,这不是现在最主要的,现在最主要的,对于闽地百姓的安抚。
南安郡王再是异姓王,也是郡王,也是代表的朝廷的脸面,而如今,郡王,已经不满足剥削百姓,还引来了外族,往严肃了说,这与卖国何异?
“父皇,儿臣可以去闽地。”太子还小,但是林筠念多了从小就要培养,从小开始卷太子,当今并不避讳在太子面前说朝政,甚至太子在的时候会慢一点速度给太子讲解。
四岁的太子已经识得不少文字了,当今生气,只要不是对他生气,太子就不会心虚害怕,故而太子一点也不避讳的抽出了八百里加急的文书,自己看了起来。
看完后,太子小小的脸上,是大大的厌恶,异姓王,真就是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重要的朝臣还没有赶来,还在通知的途中,听到太子的话,当今当即就反对了,“乱说,你才几岁?我哪儿能放心你出去,太子出行,再是从简,都十分繁琐,如今耽搁得越久,百姓就的心就会离得越远。”
当今越说越后悔,“都怪朕,朕当时就该派你十一叔一起过去的!”
这种情况,必须得有皇亲出面,才更能表示皇帝的重视,对百姓的重视,对此事事件的零容忍态度,以及给百姓的一个交代。
太子双手抓住当今的拳头,给当今掰开,还说道:“不怪父皇,孔司语信中之事猜测,父皇能为了一个可能,派出军队,仅这一点,就已经面临许多阻力了,不是谁都能有父皇的决断的。”
“父皇,儿臣是太子,让儿臣去吧。”
太子水汪汪的眼睛真挚的看着当今,“要安的,不止有百姓的心,还有对当地官员,士族的处理,安抚的安抚,砍头的砍头,十一皇叔再是亲王,有些事情也会有所顾忌,但是儿臣不会。”
“济哥儿,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太子毫无退意,“父皇,还有比儿臣更好的人选吗?”
没有。当今在心里回到道。排开一切因素,太子亲至,储君亲临,比任何一个钦差都管用。
但是……但是太子只有四岁!太子再聪慧,也不可能完全处理好其中的弯绕和利益纠葛,更何况,走海路到闽地,万一太子晕船怎么办?遇到风浪怎么办?!
“父皇,事急从权,以后太子出行,儿臣还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