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1/20页)
第091章 第 91 章
周长城去上班后十天, 家里的装修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就剩小院儿还没有修整,丹燕嫂天天过来和万云说话瞎聊天, 对着这院子一天一个主意, 她都没有放在心上,这是桂老师的房子,一切都只能由得人家说了算。
不过,万云也有自己的想法, 她向来是节约的人,跟丹燕嫂对这院子有个共识,就是至少要留一小块地方种菜,于是等桂春生回来后, 她去找老人家商量, 如何规划这个小院儿, 大方向就是种菜和种花养鱼两个方向, 她还特意想保留一个做菜的大灶头,厨房较小, 炉头只有一个,不利发挥,就在外头做,大锅焖小菜, 也挺不错。另外大门也过于破旧,现在还有一千二百块钱,她想趁此机会,一并换个安全结实的大门。
桂春生听了万云的计划, 基本上都同意,但没有一口答应, 而是让她再等几天。
万云不知道桂老师为什么要等,事情如果能一件件顺当地做下去,那不是更好吗?
不过显然桂春生有自己的打算。
过了三日,正是桂春生和周长城一起休息的日子,大家都在,桂春生一大早起床,积极地让万云洒扫,又让周长城去买水果和饼干,过了一阵,便在门口迎来个髯须飘逸、仙风道骨的高人,桂老师一叠声地叫他吕道长。
这位吕道长的形象是鹤骨松姿,但言谈之间颇为入世,晓得世人为的是求财求福,跟桂春生等人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干正事,只见他左手拿罗盘,右手拿金色铃铛,迈着自信从容的步伐,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把这小楼和小院儿里外扫了个遍。
最后钦定了桂春生养花的地方和万云种菜的地方两相对应,中间则是挖一个养鱼的鱼池,这鱼池也有讲究,不是圆形,而是呈八卦形,鱼的数量是养单不养双,黑色锦鲤要占多数,鱼池正南方还要立一块稳重的大石头,大石头下要放道长炼制过的朱砂。
万云想要的大锅灶台则是被挪到院墙边缘去,高人交代,这个灶台边上平日里边上一定要放一缸水,这缸水可也养点儿水生植物,但不能养鱼和做其他用。
周长城和万云还未回过神来,高人已经给桂春生选了两个日子,一个是装大门和挖鱼池的日子和时辰,一个是请土地公的神主牌位摆放在门口,排位前要摆个香炉,家里人初一十五上三炷香,若是出远门的话,再烧三炷香,请求家神保平安。
再就是门口挂的镇山海和八卦铜镜,中间细节点点,门道很多,桂春生让周长城拿着水笔和白纸,一个个记下来,令其一点不能出错。
中午万云煮了好几个菜,那高人避开牛肉不吃,其余的倒是都吃了不少,并不多忌口,桂春生对这高人客客气气的,倒是没敢问八字和命运这种事,宾客之间,谦恭有礼,这场“住宅风水”到了下午才看完。
道长走之前,让桂春生和周长城万云三人对于物品摆放细节不用过于纠结紧张,只要按着他选定的时辰去做就行了,桂春生则是给其包了一个厚厚的封红,吕道长双手接过,说了句:“无量天尊。”
等这修道高人走了之后,万云才有些反应过来,傻呆呆地说:“我怎么觉得跟看了场电视剧似的。”
周长城也是如此懵然,也不知道桂老师给了多少法金?
桂春生对待这件事是很严肃的,当下就吩咐周长城和万云两口子去买高人吩咐要用到的东西:“仔细按着人家的话去做,时间上千万不能错了。”又和万云说,“鱼池边上的石头,我来想办法,其他的你处理就好。”
虽然有些东西不知道在哪里买,但万云还是领命,这个月以来就是这样,桂春生有时候一时兴起,家里某处要改成什么样,万云就得绞尽脑汁想办法去完成,有时候挺烦桂老师的出尔反尔,有时候也挺喜欢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动,这样的变动让她可以快速熟悉周围的环境,不用把心思放在自我叹息这些无用的事情上面,这一个月以来,每天都想办法解决问题,至少令万云摆脱了刚到广州的陌生感。
反正,事情就这样拉拉杂杂地来了,没有周长城和桂春生,万云也把这摊子事情给撑住了,且做得还不错,如今小院儿和整个屋子都换了个样子。
就是丹燕嫂见了都觉得佩服她:“阿云,没想到你刚到,倒是比我这个住了三年的人还要熟悉行情。”她说的是各类五金店,还有村头村尾的杂货店,万云几乎都去过,这小女子也是厉害,不管语言通不通,目前为止,见谁都能说上两句话。
万云能怎么办,只能笑:“没办法,总不能凡事都等着桂老师和城哥下了班回来做,那这房子的装修,装到年底也做不完,只能自己多跑跑了。”
丹燕嫂朝着万云竖起大拇指,两人每日“出双入对”去买菜,去看热闹,都不是难相处的人,比一个人待着好多了。
等到真正装大门的那日,桂春生让周长城请了一上午的假,万云蒸熟一只整鸡,边上放着刀和筷子,地上斟满了三杯白酒,敬请土地公,由桂春生带着上香,然后才由安装大门的师傅拆旧门,装新门,门头上挂松柏叶和艾草叶,定好八卦铜镜。
村里的人对这种仪式见怪不怪,路过的人见着都说一声:“恭喜恭喜,家宅安乐,添丁进财!”
在当地,装大门是大事,一切顺利,桂老师笑得合不拢嘴:“多谢,多谢。大家咁话!”
于是周长城和万云又学会一句寒暄的话:大家都一样。
而小院里菜地、种花地和鱼池还有做饭的地方,形成了“天下四分”的格局,桂春生和万云各顾各的,两不相帮,也两不干涉。
再过几天,快六月份了,桂春生竟不知从哪里弄回来一块泰山石敢当,顺带给万云弄了个古朴的水缸子,顺手往里面丢了几颗睡莲种子,这样,那高人要求的东西,基本上都齐全了。
万云也是第一回见识这样的布局,每日都新鲜好奇得很,天天猜,哪个布置是镇宅的,哪个是招财的,周长城下班了闲的没事也和她满屋子的看,既敬又畏还觉得新奇。也就桂老师和凌一韦完全不为所动,等布置好后,桂春生又一概不管,剩下收尾的事,重新交到了万云这个总管手上。
至于凌一韦,就算是装大门这种事情,他也照例不出现,仿佛这么久以来,屋里只住了三个人,但每天早晚又能听到他进出的声音,周长城和万云极少和他说话。
桂春生不让周长城和万云搬走,就是因为凌一韦的探亲护照预计会在六月份拿到手,到时他就要去香港和其家里人生活,自然就把另外一侧上下楼的两间房给空出来,到时候周长城和万云就不必挤在一楼的书房里,也有自己的空间了。
周长城和万云商量过后,还是不搬出去另外找房子了,跟桂老师住一起,互相之间有个照应,于是参考附近的房租标准,决定每个月给桂老师六十块钱的房租,顺便每日给他做饭,家里大情小事都自己两人顾着,不让长辈操心。
对于房租,桂春生收了,不过他一转手,又给回万云,说是家里买菜的钱,万云不肯收,他也不勉强。
若是一直占便宜,小两口心里不好过,桂老师愿意收这个房租,他们也是松口气,老是受人恩惠,再是占便宜的事,脊梁骨都要软掉了。他们才二十出头,实在没必要软得这么早。
也就是等这里的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2/20页)
情基本上都结了,万云才有空给姐姐姐夫写信,算起来,确实是很艰难的一段适应期,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她身上长了痱子,还是丹燕嫂带着她去买爽身粉,洗过澡让周长城帮自己扑粉的。
而周长城的背后开始长痘痘,又痛又痒,桂老师说是湿热热毒,让万云带人去找中医开药吃,苦如黄连的中药灌下去,又洗了三天中药水,勉强有缓解,但上了一天班下俩,总觉得身上有一股往下沉的气,中医说是湿气重,教万云煲祛湿汤,除了辣椒不能戒掉,万云感觉自己的饮食上,似乎渐渐在广式化,每餐必有汤。
家里的事情弄好了,信寄出去了,很快就到了六月份,周长城和万云开始吃到了这个时节的新鲜荔枝和龙眼,还有菠萝蜜、黄皮、凤梨、芒果、三华李,偶尔桂春生会带点山竹和榴莲回来,他吃得不多,基本上都落入小两口的肚子里。
水果吃多了,又是上火又是下火,总之,两人光是苦凉茶就喝不少,若不是年轻,精力旺盛,光是对付这些事就已经令人万分不耐了。
等屋里的书和其他杂物全体修整完毕,菜种种下去后,万云在行军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睡了两天,才慢慢找回一点精神。
桂春生说凌一韦大概会在六月初就搬走,没想到证件办得比之前要严格,卡了两周后,才真正到他手上。
凌一韦搬走的那天,正是个休息日他早早就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好了,留了两箱子的书在一楼,这些他不准备带走,就干脆赠送给了桂春生。因是准备长期在香港居住,因此所有东西都得带上,那日,他叫了一辆小货车来搬,共有二十八个大纸箱,凌一韦和桂春生说:“我这一世的身家都在这个小货车上了。”
“到了写封信来。”桂春生送别了许多好友,有的天人永隔,有的跨越着太平洋,现在轮到凌一韦了,中间隔着的是两个不同也不通的制度,他说,“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老友越来越少了。一韦,至少一年一封信,互相通通信息。”
“春生,保重啊。”凌一韦最终选择和家人在香港团聚。
桂春生则仍是选择留在故乡,把周长城万云夫妇带入家中,以亲戚的身份,培养这一对没有家庭支撑的小年轻,谁都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后面又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不少朋友劝他再考虑考虑,要不就出去和自家骨肉在一起,要不就再结婚成家。人都说,大恩如大仇,要是这两口子起了贪念,那桂春生就引狼入室,得不偿失了。
只有桂春生自己晓得,他的选择实在不多。
凌一韦走得静悄悄的,周长城和万云帮着搬了箱子上车,他们感情不深,彼此都是人生过客,无甚惜别的理由。
而桂春生和凌一韦,还有其他几个旧日朋友,则是吃了送别饭,把人送到火车站去的。
等吃了饭回来后,桂春生身上沾了酒气,周长城赶紧扶他上楼,给他泡了浓茶,桂春生仰躺在摇椅上,满脸的疲惫,前阵子刚染的黑发,头顶又跑了一簇新白发出来,他闭着眼,不愿意动弹,也不说话,喝口茶,就让周长城下楼去,自己一个人关上灯,在屋里待了一整夜。
第092章 第 92 章
周长城进入这个港资工厂, 融入得比他预料得更为顺利。
刚开始,他以为自己方方面面都会不习惯,尤其在与人相处上, 要磨合好长一段时间, 但没想到厂里的同事们来自四面八方,最北的去到了哈尔滨,最西的去到了宁夏,大家都是外来人, 抱团的肯定有,但一旦打散到各岗位,就不明显了,也有一些是广东本地的, 不过人数不多, 聚在一个厂子里, 就像是天南海北下了一大锅不同馅儿的饺子, 不管好吃不好吃,一锅煮熟, 何况各人做各人的事,除了级别和分工不同,完全没有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分别。
这里风气和平水县电机厂的风气是完全不同的。周长城感受着新环境带来的新奇感,每日都很有期待去上班, 慢慢把在电机厂被开除的那股郁气给一点点散去。
自然,里头也因为有王忠良等人对周长城的欢迎,在他入职的那日,王忠良就介绍了四川的葛宝生和湖南的李腾飞给他认识, 果真如他所说,四人在一起刚好凑一桌麻将。
这三人都是从各自家乡的国营工厂出来的, 年纪都比周长城大,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性格相当随和,其中俨然以年纪最大的王忠良为大哥。
葛宝生说话带着川音,偶尔冒出一句“要的”,爱说爱笑,更是策划着休息的那日要组个麻将局,让大家都把家小带出来认识认识,大家都是外地来的,有缘分聚在同一个厂子里,当亲密的朋友走动也好。
李腾飞也是个开朗性子的,来了新人,说不到几句话,一下子掏心窝子,就把自己家的情况都讲了,他的堂客和独生子跟他一起到了广州,在越秀那一片租了个房子,他和周长城一样,不住园区的。
葛宝生的老婆还在老家,夫妻俩儿商量好,等他在广州安稳一些,还清了前头家里为了供他和弟妹读书的债务,就把老婆孩子还有丈母娘接到广州生活。
至于王忠良,他只说自己的妻子顶了自己从前的岗位,在国营厂过得安逸,又和父母在一起,孩子也有人带着,就暂时不动,维持异地夫妻的局面。其他倒是没有多说。
周长城的情况就更简单了,刚结婚一年多,夫妻俩儿目前就在附近的亲戚家住。时下到城市打工的人,依附同乡或者亲戚,都是很正常的事,那三位大哥都很羡慕他在陌生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可依赖的亲人。
尽管周长城有过相关工作经验,但仍需要三个月的试用期,这试用期的工资也会打个八折,不过二十块的住房补贴是没有扣的,公司规定如此,周长城计较不得。
第一天,王忠良安排了个四十岁左右的广东师傅带他操作日本机台。
这师傅是客家人,大家都叫他安师傅,安师傅一口客家普通话听得周长城费劲,每次都要重复确认一些关键的操作点,安师傅心情好就多说几句,心情不好就劈头盖脸骂人。
厂子里几乎都是这样的,老带新,新人总是要吃点排头,从前周远峰对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