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姑姑早得了消息,等他们回去的时候,屋子已经暖好,热水、热汤、热饭都已经备好,只等他们享用了。
夫妻二人痛痛快快洗了个热水澡,又一起用了迟来的晚膳,便相拥着倒在螺钿拔步床上。
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对方坦露自己,顺便发泄这一路积攒的忐忑和激动。
云雨初歇,景阳拥着瑶光,告诉了她一个秘密,一个关于圣人的秘密。
不,也或许,对于有心人来说,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父皇在某些方面,已经力不从心了。”
他说得不算隐晦,瑶光立刻就领会到了其中真意。
她嗔怪地在他白玉似的胸膛上轻轻捶了一下,娇声啐道:“真是个老不修的,哪有儿子讨论老子房中事的?”
对此景阳不以为意,嗤笑道:“父皇哪次召幸嫔妃没人在外间看着?不然你以为,这消息我是怎么知道的?”
不但圣人如此,他还要求太子也是如此。
太子和东宫女眷们行周公之礼的屋子,隔开里外间的那面墙,隔音效果几近于无。
不管太子叫哪位女眷做陪,都有掌管彤册的女官在外间随时记录,以防太子沉迷女色,坏了身子。
玩闹过后,瑶光好奇地问:“你的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对仙药感兴趣,就是因为……”
景阳点了点头,说:“应该不止。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毛病,就不好打听来。太医院那边,可比后宫的宦官们嘴巴严实多了。”
瑶光不解地问:“朝中不是有人族与妖族的混血吗?圣人为何不去找他们?”
“你怎么知道没找?”景阳反问。
瑶光哑然片刻,提出了新的疑惑:“可是十二皇子才刚出生不久,宫中的申贵人和甄妃又先后有了身孕,怎么也不像是你说得那样啊。”
景阳粗糙的大手在她嫩滑的背上摩挲,笑道:“平日里你不是懂得挺多吗?怎么这会儿又傻了?这世上就是有些女子,特别容易受孕。”
他一句话干脆说透了,瑶光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有些女子天生易孕。但无论甄妃还是申贵人,都是身体康健的年轻女子。若是男子体弱,女子康健的话,也不容易成孕的。”
人也是动物,动物的基因都是慕强的。
若是雄性基因太弱,雌性可不愿意奉陪其孕育一个注定体弱的孩子。
景阳神情一滞,正色问:“你说得都是真的?可有切实的依据?”
这都是上辈子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瑶光上哪里去给他拿证据?
不过好在她有外挂,便道:“你怕是不知道,我奶奶不但是神婆,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稳婆。关于生育方面的事,就没有奶奶没见过的。”
因卢氏在京城闯出的名头太大,景阳相信了她这番说辞。
低头思索了片刻,他深吸了一口气,分析道:“如此说来,我得到的这个消息,很有可能只是父皇放出来迷惑人的,好为了他求仙问道打掩护。”
能让一个男人这么造自己的谣,必然是为了遮掩更严重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圣人的身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瑶光道:“要不然我去问问母后?”
皇后毕竟是后宫之主,就算圣人提拔了太子妃来分权,毕竟时日尚短,对她多年经营的势力损伤有限。
更何况,在古代社会里,孝道永远是翻不过去的一座大山。太子妃纵然听从圣人接掌了一部分宫权,也不一定会真愿意和皇后撕破脸。
景阳摇了摇头,断然道:“不,不能去找母后,说不定这就是个陷阱。”
他虽然心里也怨恨圣人,但毕竟还有理智在。皇后却已经忍了太久,在可能抓住圣人短板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心底的黑暗推动,冲动之下做出不可挽回的事。
瑶光也反应了过来,点头道:“你说得对,是我想当然了。”
“算了,别想了,睡吧。”
“嗯。”
夫妻相拥而眠。
第二天一早,圣人的赏赐就大张旗鼓送了过来。一千匹锦缎,把整个前院都占满了。捧缎子的小太监浩浩荡荡的,打头的都已经
进王府了,后面的还没出宫门呢。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到一天时间就传遍了京城。
傅家那边得到了消息,立刻就遣了天枢来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景阳把人叫到书房里,大略说了一遍,叮嘱他回去之后转告卢氏,叫傅家那边最近不要再和王府走动。
“我知道了,姐夫。”天枢顺从地点了点头,并没有多问有的没的。
景阳顺便考了考他的功课,得知他已经开始接触律法了,十分欣慰,叮嘱他好好跟着先生学,将来若能中个举人,就保举他出京做个道御史。
本朝升官最快的有两个途径,一是入翰林,二就是做御史。
但想要做翰林,就必须得先考中进士。一甲头三名自动入翰林院,二甲进士就得再考一遍,竞争上岗。
若是三甲的同进士,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相比之下,可以从地方做起的御史,门槛就低多了。
翰林侧重的是学问,御史侧重的就是品性。
只要能考中举人,品性上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瑕疵,就可以被人举荐做御史。
不过从举人入仕,得从低品级的道御史做起,慢慢积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70-80(第9/14页)
功勋调任中央,再入都察院。
进了都察院,就相当于进了圣人的眼皮子底下。不但出成绩更容易,日后再出京城,就职地方时的品级绝不会低。
可以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公平过。只要摸到了上层的门槛,道路就比纯从底层爬起容易太多。
天枢听得精神一振,考举人虽然也不容易,却比考进士容易多了。他觉得自己日后的前途,仿佛能看见光明了。
等回去之后,他先是把景阳交代叮嘱的事原原本本禀告给了祖母,等祖母问过了细节,放他回去之后,他就找到天璇,把考了举人就能做御史的事说了。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教他们的苏先生明显感觉到,他们比往日更加主动勤奋了。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学生积极性上来了,做老师的只有欣慰的份儿。他教导的时候,也更加用心了。
两厢增益之下,天枢和天璇曾因不如弟弟被打击到的自信心慢慢找回,逐渐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再有就是玉微。
这姑娘跟着祖母学阴阳学时,就最讨厌背书。偏偏文先生教授地是科举的学问,最需要的就是多看书、多背诵。
正式交了束脩拜师之后,玉微的日子堪称是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好在上天是公平的,关上了她的一扇门,也没忘了替她开一扇窗。
文先生虽然严厉,却也不是不懂变通之辈。
他知道傅家人让女儿跟着读书是为什么,再三实验过后,确定这位二姑娘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子,他为了不辜负那二百两的束脩,就开始另辟蹊径,发掘玉微的天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文先生发现,玉微不喜欢写字,却很喜欢画画。
既然做不了高材生,那就做个特长生吧。
第77章 两相交心如今傅家不缺钱……
如今傅家不缺钱财,卢氏又一向肯在孩子们的学习上投资。
听文先生说玉微在作画上颇有天分,她立刻就要大手一挥,把所有作画所需的工具都买回来。
“诶,老夫人不必如此。”文先生忙拦住了她,劝说道,“我看二姑娘不像是个有长性的人,须得循循善诱。若是一下子把许多东西堆在她面前,不说如今用不着,也容易把孩子吓得不乐意学了。”
要不怎么说文先生束脩收得高,还有大把的人排着队想请他呢。
人家在教导学生这方面,的确是有特殊之处。
卢氏听了他的劝,立刻冷静了下来,拜道:“多谢先生提点,不然老身险些好心办坏事了。”
文先生捋着胡须,露出理解的笑容:“老夫人也是爱之过切,人之常情而已。”
家里一共七个孩子,除却刚出襁褓的玉衡,几乎个个都有着落了,只剩一个玉微迟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身为大家长,卢氏心里怎么可能不着急?
若孩子实在处处平庸也就罢了,如今知道还是有专长的,从前尚且能压抑的激动,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
不过在玉微面前她虽然没露声色,私底下却先和两个儿媳说了,又专门写信告诉了大孙女,还在信里把文先生好好夸赞了一通。
瑶光接到信的时候,景阳正在身旁,夫妻二人凑在一起看了。
“八郎,咱们可得好好谢谢文老先生。”她依偎在景阳怀里说。
“那是自然。”景阳沉吟了片刻,说,“文先生的长子今年四十三岁,没考上进士,也不准备考了。我看刑部的卷宗,湖南那边会缺几个县令。
改明儿我叫人拿一封银子悄悄送到吏部,就让文家老大补录个候补吧。”
吏部那边都是人精,他悄悄找人去,人家也知道背后是谁。
一个县令而已,顺水的人情,吏部官员很乐意卖给他这个太子最好的弟弟。
当然了,他也是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圣人。文先生那边,肯定会让他家人知道这馅饼是怎么来的。
瑶光对官场制度不熟,闻言担忧道:“八郎这么操作,会不会落人话柄?”
她倒是不担心景阳枉法。毕竟以景阳的性格,会在规则范围之内徇一些私情,却绝对不会主动去做枉法的事。
“不会,你放心。”景阳笑着揽住她的纤腰,低声和她解说本朝的科举和入仕制度。
本朝的科举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还规定了答题的格式,也就是时下流行的八股取士。
虽然在后世人看来,八股取仕的制度是落后的、是僵硬的、是刻板的,早该淘汰了。
但每一种制度的诞生,都必然有催生它的土壤。
对于知识金贵的古代来说,严格规定考试的格式、划定考试的范围,为的不是选文章写得好的人,而是选拔能在重重规则之内还能把文章写好的人。
说白了,就是顶级聪明人。
学子们考上进士之后,要么继续考翰林,要么就是先分派到六部行走。在翰林院或六部待的这三年,才是真正学怎么做官的。
毕竟科举更多的还是利好中下层,皇帝把这些人选出来就是制衡勋贵高官的。
这些人从小就没接触过怎么做官,若是考中了就直接任命,太容易被人利用官场规则坑害了。
但进士三年考一次,一次能中的最多也就一百来人,根本填补不了官场的消耗。
因此,大多数的地方底层官员,如县令、县丞、县尉、巡案、地方御史等,都是从不准备再考的举人中选拔的。
景阳替文先生的长子谋官,是因为其人本身就已经中了举,自带补官的资格。景阳不过是在刑部任职,从案综里判断出某地引发的某案,将要牵连多少官员、需要多少候补。
说白了,就是打了个时间差。
瑶光听得连连点头,仰着脸星星眼地看着景阳,吹捧道:“八郎好厉害,才去了刑部几个月,就把官场规则全弄清楚了。”
被心上人这么夸赞,景阳顿时就觉得像喝了蜜水一样,心里美滋滋的,却又努力压着嘴角,故作谦虚道:“是郭尚书他们教得用心,我不过拾人牙慧罢了。”
瑶光道:“那还是八郎聪明,不然他们日理万机的,又怎么肯对八郎格外用心?”
既然人家用心教了,他们这边自然也要有所表示。
当下瑶光便道:“等到上巳节,我特意给几位大人家里备一份厚礼,请他们几家的诰命一起看戏赏春。八郎,你觉得如何?”
见她为自己操心,景阳心里十分受用,柔声道:“到时候你只管把谢礼和帖子都送过去,他们肯来最好,不肯来你也不必吃心。”
其实景阳心里清楚,郭尚书等人之所以教得仔细,
他自己态度端正只占很少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太子特意嘱托了。
虽然他是太子最看重的弟弟,但郭尚书等人却不一定乐意和他交往过密。
毕竟,自古以来,皇家兄弟反目的比比皆是。郭尚书明显是压了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