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100-110(第1/13页)
第101章 钟情非芸芸不娶
时间进入了十月。
肖平和曾芸芸,二人情感面临的第一次考验悄然出现,又在随后的几天里悄然消失。肖平依然是个勤奋读书的少年,曾芸芸也在默默为他打点着并不是很复杂的生活。至于主动让媒婆来提亲的蓝灵,在被拒绝后并没有表现出其他反应,也没有任何后续。除了蓝灵,春香楼的纤纤和月儿也没有出现,她们仿佛悄然出现在肖平的面前,又悄然消失。只是解鉴还惦记着月儿,偶尔提前,却也只是如此。一切都像是一湖水,偶有縠波,又自然抚平。
在白鹭洲书院的上舍,集中了大量优秀的读书苗子。讲郎们授课的方式不同了,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直奔科考而去。因为白鹭洲书院还拥有一批直通府试的名额,而这些名额,基本都给予了上舍的学生。谁想获得,就必须在上舍的月考中拥有好的名次。因此,上舍的竞争极其激烈。
殷志并没有返回白鹿洞书院,这让他遭受了一些嘲笑。不过在肖平不进一步追究的情况下,别人的嘲笑并不能持续多久,也没有让他遭受太大的损失。殷志紧张了几天,看到肖平没有逼他,而书院也不曾有人过问这件事,他又逐渐放下心来。
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殷志终于变得沉稳一些了,不过在他心中,他更加痛恨肖平了。只是,这种恨意被他深埋在了心底。他期待自己能够在科举上领先一步。他想,一旦科场扬名,昔日所受的屈辱都会被洗刷,他不仅能找回颜面,甚至可以进一步羞辱肖平。他放不下,这反而成了他的一种动力。虽然每日都黑着眼圈到书院,但经常熬夜的殷志精神很好,干劲很足,颇让他的两个同窗紧张,不由都绷紧了上进这根弦。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肖近被刘美打了。
前几日,肖近每每出现在爱丽娜出行的路上,还
经常送上白色的丝帕,写上许许多多的诗句。
不过,爱丽娜并不能看懂这些文字——虽然她最近在苦学汉字,但肖近没有想到这些关节,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使用了大量生僻的字眼。至于刘美,虽然勉强能认出一部分字,可是她懒得理会这些诗句的意思。
肖近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爱丽娜献殷勤,并没有收到好的反馈。一次,在爱丽娜忍无可忍时,她对刘美使了个眼色,刘美便出手了,而肖近则随即“胖”了一圈。
若非曾芸芸和肖平随后赶到,肖近不可能走着回去的。
养了几日,肖近的伤好了,这天书院休息,他专门来寻肖平。
进了院子之后小心翼翼地看了很久,确认爱丽娜和刘美确实不在,肖近才敢进来。
他对肖平道:“今晚我们诗经社会小聚一番,社里有几个诗友请你去参加。”
肖平正和曾芸芸并排坐在院内晒太阳,听了肖近的话,并没有兴趣,道:“我并不会作诗,且不是你们社里的,就不去了。”
肖近道:“我们小聚,并不是论诗,而是沈有容得了一本最近几年吉安各县县试闱墨,大家一起点评。沈有容本想来叫你的,却被其他人拉去喝酒了,只好让我前来。”
闱墨乃是考官在县试中选定的范文,被刊印出来。白鹭洲书院的藏书楼中也有闱墨,不过年头稍久了一些,并不是最近几年的。这个时代,刊刻书籍并不容易。白鹭洲书院的学生多数不认为县试有什么难度,讲郎们早已将诸般技巧告诉他们了。所以相比府试的闱墨,县试的闱墨就有点滞后了。
肖平不是白鹭洲书院正式在册的学生,是不可能取得直通府试的资格的。他在白鹭洲书院学习的时间也短,尤其是身在上舍,讲郎不可能专门为他讲授县试的种种技巧。而汤显祖也不会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县试上。因此,县试的讯息对肖平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
曾芸芸不待肖平犹豫,就道:“你去参加吧,增长点见识总是好的。”
曾芸芸既然如此说,此时便定了下来。
肖平和曾芸芸招呼肖近坐下来,肖近不坐,偏偏又挪不开脚步离开。
肖平便问:“兄长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肖近道:“我想问问,那个郡主爱丽娜,脾气是不是一直都是如此暴躁。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敢娶她?”
他后面补充的这句话让肖平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肖平道:“兄长,你之前是不是想娶爱丽娜,现在却害怕了?”
原以为自己遮掩得十分隐秘的心事突然被别人看破,肖近几乎吓得跳起来,忙道:“我怎么可能看得上这个凶悍的女人!”
曾芸芸笑道:“爱丽娜这个人,平日还是很温柔的。那天也不知你是触了她什么霉头。”难道是大姨妈来了?曾芸芸突然想到这个可能。
曾芸芸话锋一转,又道:“爱丽娜前两日还问起你来,大概是对刘美的出手有些歉意,想要对你赔个不是。既然你对她没有意思,不如就不见了,免得再生冲突。让她心中留点对你的亏欠,反倒是好事。”
肖近忙道:“那怎么可以?要见,要见!芸芸你是不知道啊,我被打之后,极为心痛。当然,身体也痛。她若是道歉一二,我必能好受一些。”
看到肖平和曾芸芸相视一笑,肖近知道自己的心思瞒不过二人,便小心地问:“芸芸你告诉我,爱丽娜的父亲真的有可能给自己的女婿弄到侯爵的爵位吗?”
曾芸芸道:“爱丽娜的父亲是亲王,这应该是没错的。他就爱丽娜一个女儿。正常情况下,爱丽娜会继承亲王的爵位,那么她的丈夫得到爵位也是正常的。不过倒不一定是侯爵,也可能是公爵。”
肖近再一次跳起来,道:“公爵!”哪怕是海外岛国的公爵,说出来也威风。肖近原本被刘美捶打得几乎熄灭的期望之火又燃烧起来。
他对曾芸芸道:“芸芸,晚上诗经社的聚会,你能否帮我邀请爱丽娜参加。不过,可不可以不请那个刘美。”
曾芸芸道:“邀请爱丽娜参加可以。不过不请刘美很难。眼下,刘美可是爱丽娜的护卫。另外,你不请刘美就可能得罪她。她若是在爱丽娜面前说了你什么坏话,你可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肖近想了想,觉得曾芸芸的话有道理,便只好硬着头皮请曾芸芸邀请爱丽娜和刘美一起参加。
诗经社聚会的地点选在了赣江的一艘画舫上。吉安赣江中的白鹭洲因金陵白鹭洲而得名,此地虽没有流尽六朝脂粉的秦淮河,但吉安的官绅和读书人有样学样,喜欢在赣江之中饮酒作乐。日子久了,这段赣江便有了“小秦淮”之名。不过,南方雨水多,尤其是夏天的暴雨后,江中常有湍流,有几艘花船一度被冲走甚至掀翻,印证了“红颜薄命”之言。不过在天朗气清的秋日,这里的生意又会好起来。
傍晚,肖近又来寻肖平,邀他同去。此前,他已经获得消息,爱丽娜将会和曾芸芸一起参加聚会,而刘美并不喜欢这些场合,找阿丰一起逛夜市去了。爱丽娜随着带着的,是两个女扮男装的侍卫。
肖近心中激动,对于这个夜晚就愈发郑重。他的脸上略略擦了一些白色的粉。天气虽凉,他却拿了把折扇,扇面上写了“无为”二字。
等到爱丽娜来了之后,肖近带着笑脸当先引路,一路上竟然遇到了多人和他打招呼,甚至谦恭地行礼,口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100-110(第2/13页)
“社长”。
爱丽娜很惊讶,问他:“肖近,你的名气这么大吗?”
肖近摇着扇子道:“一般,一般,全城人也就十有二三仰慕我罢了。”
随即,肖近开始炫耀自己的交游如何广阔,看向了肖平,但随即又摇摇头。他这个堂弟,是不可能恭维他的。肖近看到爱丽娜和曾芸芸只是笑,他以为是赢得了欣赏了,不由对肖平挤挤眼睛。随后,他们遇到了迎接他们的沈有容。
肖近忍不住又将刚刚说过的话提了一番,试图得到沈有容的应和。沈有容果然应了句——其实只是两个个字:“不错。”
肖近觉得自己要出离愤怒了,沈有容的话语中,一丝崇拜和赞赏的成分都没有。这简直连肖平都不如。
可是,爱丽娜和曾芸芸还在笑。肖近拼命地保持着自己的风度,觉得自己终究会受到赏识的。
肖平悄声问他:“兄长,刚刚那几个人,都是你用银子雇来的?”
肖近大惊,猛地合上折扇,问他:“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肖平一笑,道:“爱丽娜郡主虽然从英格兰来这里,但她很聪明,学东西也快。你想吸引她注意到你,小心穿帮。我觉得你还是实在一点为好。”
肖近之前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不由有点患得患失。
他沉默了一会,问肖平:“你是打定主意要娶芸芸了?我可打探到,蓝府的大小姐蓝灵对你有意思。”
肖平悄声道:“我非芸芸不娶。”
肖近用扇子在掌心敲了一下,道:“你啊,太顽固。这话,在我面前冲动地一说就罢了,千万别对芸芸说。这女人啊,一旦你被缠住了,想要挣脱就麻烦了。”
肖平道:“我不怕被芸芸缠住,反而期待被她缠住。”
肖近觉得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正常的了,只好对着赣江兴叹。
第102章 小秦淮商女何其无辜
肖平和肖近的谈话,曾芸芸略略听到一些,却不甚清晰。眼前的肖平和肖近,虽然是堂兄弟,但对待感情却大相径庭。不过,多数女子都是喜欢痴情的男子。钟情于一个人,便矢志不渝,想一想就让人觉得暖心。
曾芸芸不禁想到了汤显祖未来会写就的《牡丹亭》中的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
之至也。“想到此,她忍不住靠近了肖平。肖平似乎也心有灵犀,悄悄地拉住了她的手。
爱丽娜并不曾察觉曾芸芸情绪的变化,她指着“小秦淮”里的一艘艘灯火璀璨的画舫,问肖近:“肖公子,这些画舫,是专门做你们读书人的生意吗?”
肖近道:“差不多。在我们大明,读书人最金贵。做读书人的声音,稳赚不赔。”
曾芸芸站在江边,也是饶有兴趣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这些读书人,包括肖平、沈有容和肖近,甚至还审视着自己。
历来,读书人都是极其聪明的。很多人说读书人迂腐,但他们所谓的迂腐往往是某种环境下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无论身居朝堂还是远在江湖,读书人都能够收获自己想要的名或利。在一些拔尖读书人的运作下,名利还可以相互转换、共同提升,最终成就自己。
历朝历代,有真正的隐士吗?
看似历朝历代都不缺隐士。他们清高孤介、洁身自好,消极且乐观,旷达又偏执。然而,这些隐士之所以退隐于江湖,往往都带着政治色彩。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的文人,多是得意时入仕,失意时归隐。最初的伯夷和叔齐是因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到了唐朝,隐士们则聪明了许多,找到了终南捷径,连李白也为之效仿。
与假隐士相比,似乎也有真隐士。陶渊明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开创了田园诗派,号称“千古隐逸诗人”。可是,陶渊明并没有忘掉官场,他还经常在诗文中影射官场的黑暗。若是换一个适合他的朝代,纵然不让他去做官,他也会生出羡鱼之情。就像荷蓧丈人那样,纵然认真地劳作,可依然在默默专注着时局。葛洪、戴逵皆是如此。他们虽然悠游林下,可是对自己的名声依然羽毛一般看重。他们并非纯粹的隐士。
只有那些默默无闻、老死于山林中的,才是真的隐士。可是这样的人并不为世人所知晓,他们也无所谓是否被看作隐士。一旦到了这个层面,他们和山野中百姓就无异了。
曾芸芸想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真正觉醒。察岁月易逝、生死无常,让人生出悲凉之感。前几日她翻阅《古诗十九首》,不难看出人们的迷惘和苦闷。当学问、功业、名声都不可靠,个人的价值才真正被重视。突然感觉“空空如也”的人们自发地到自然中追问和探索,畅游山水、沉溺书画,表达对人生的深切眷恋。也只有从皓首穷经、按部就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人才真正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出对宇宙、人生的直观体验。可惜的是,当隋朝实现大一统,当科举统治了读书人的思想,这种体悟又悄然隐去了。
另外,中国文人虽然经常描写自然的山水、花草、鱼虫,但少有人仔细去感受自然中极其细微的变化。这正如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区别一样,中国人重写意,西方人重写实。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个人为一棵树的独立而感慨呢?就如同对着这浩浩江水,是否有一个人关注着一叶浮萍或者一条鱼的命运呢?
如今,在略显寒酸的赣江之中,读书人的聪明再度显现出来。和斑驳陆离的河滩相比,一艘艘花船张灯结彩,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这里,天下兴亡已经不再是一个话题,吃好、喝好、玩好,简单的三个标准成为船上商家与来此的读书人的共同要求。所有的商家都知道,读书人的要求是最高的、花样是最多的,但他们的银子也是最好赚的。为此,商家想出了各种手段,把一艘艘船变成了销金窟。
大概是被爱丽娜这轻轻一问触动,肖近觉得自己又得到重视了,他甚至认为爱丽娜这一问,其实是在安慰他。他意气风发地道:“走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