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一人之下的儒修 > 正文 第三十五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正文 第三十五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第79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心经》有这样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五蕴,便是: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识。

    五蕴皆空,就能照见元神,明神,自足圆满无缺,那无论世间还是心头的苦厄,也便不存在了。

    五蕴炽盛,烦恼苦厄自然也就越多。

    有的人好美食,但尝尽美食后,又开始觉得乏味,这并非是他放下了喜好,

    而是更加贪婪,更加渴求更美味的东西!

    所以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算临时满足了欲望,也还有更大的欲望在等着,

    永远没有尽头。

    「六库仙贼」便是如此,尝尽了世间一切后,屈服于欲望,内心永远无法满足,便将目光投向人,开始吃人-并且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

    当一个人,完全由欲望主导,本性完全克制不住,守不住本心,守不住神——·除了放任欲望,还能怎麽办?

    傅源很难对一个外国人去解释「神」是个什麽东西。

    在巴伦的观念里,神,就是上帝,或者有别的称呼,但绝对跟他自己扯不上关系。

    偏偏在东方修行理念中,神,就是自己本身具足的东西——·

    想了想,傅源换了个方向,问道:「你了解儒家吗?」

    巴伦点点头,道:「我知道,这是你们传承上千年的学问,我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

    「那就好。」傅源松了口气,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道什麽意思吗?」

    巴伦想了想,道:「大的学问,在于明白自己的德行?」

    「呼一一」

    +

    傅源吐了口气,摇头,道:「明德是法性,明德是道体,明德是玄,明德是黍珠,明德是舍利——明德,也是明神!

    明德是人人本具,各个不无的,圣人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也不比圣人少一分,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便在于他明明德,把自性的光辉发显出来。

    圣人跟普通人的区别,只有未明跟已明而已—.—修行的目的,无论是丹道的性命双修,还是练气的先天一烈,都是为了求「明」而已,为了「明神」—」」

    傅源也不管巴伦听不听得懂,一股脑的说出来。

    巴伦听的很认真,或者说,记得很认真,他虽然不太明白,但直觉告诉他,

    对方说的这些,很重要!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看各人站在哪个角度去看了!

    就好像儒家,普通人看,就是一种处世的观念,行事的准则,做事的态度但儒家就真的不能从修行去解读吗?

    《中庸》里有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很多人解释说是知道做事的次第跟顺序。

    然而真正的大道是没有先后的,知所先后就是无先后,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家称之为无极,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庸》里阐幽发微,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当然,说到最后,核心就是一个「诚」字。

    诚就是一,一就是诚,一心无二念,就是诚。

    有诚就有信,静极生动。

    按照这个解释,比起各种道家术语,云里雾里的,其实儒家说的更加直截了当,只不过世人没有将之当成修行去看,只当成学问去读。

    什麽是心不在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不在焉,也是道家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论语》开篇,「学」就是性,「时习之」就是命,「学而时习之」就是性命双修!

    至于什麽出世,入世,其实没必要分的那麽清,两者没有区别。

    「学」就是理,「习」就是事,理需心明,事需参修,理可顿悟,事属渐修,「学而时习之」就是历境炼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民是什麽?「有朋自远方来」,就是亲民!

    儒家的礼,卑己而尊人,人人都是圣贤,独我为凡夫!

    人不知我,不是别人没见识,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德不足,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吾日三省吾身,三就是多。推己而及人,自渡而渡人。

    总之,凡人谋事为己,圣人谋事为人,所以才有「人不知而不」。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就是准,信就是诚,

    曾子说不自欺,一念无欺,念念无欺。不欺什麽?是不欺他人吗?

    不,是不欺心!

    「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止」不是停止,而是当下,现前一念!」

    傅源带着巴伦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