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正文 第235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

正文 第235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第235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

    大明九卿衙门的权力是在不停变化的。

    任何熟悉官场运作的人都明白,影响部门权力的因素很多,绝对不是《大明会典》上规定了什麽就是什麽的。

    衙门主官的能力高低,历史演化的进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变迁了。

    明初的时候,大理寺曾经一度压制刑部,成为司法中枢。

    紧接着都察院开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审核权力,并通过巡抚巡案系统,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权。

    到了如今,刑部又占据上风,通过控制司法解释和案件覆核的权利,成为权力最大的法司部门。

    而有的皇帝比较喜欢使用锦衣卫镇抚司来处理案件,所以有时候都察院还会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丶大理寺丶锦衣卫。

    而通政司是属于那种祖上阔过,那是一直萎靡到现在的衙门。

    祖上阔过,是指在朱元璋的时期,那时候朱元璋鼓励百姓告状,通政司负责受理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过这个方法,惩办了不少地方上的贪官。

    但是继任的皇帝,对于审理这种越级告状没有兴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访督查权,变成了九卿衙门中的跑腿部门。

    可从李一元这位前通政使开始,事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职能上,朝廷补贴驿站的开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驿站的控制权,南北二京的驿站网络,现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里。

    苏泽奏请建设的「西北军情快驿」,「漕运快驿」和「海驿」,这三条新的驿路体系,也都是朝廷拨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里。

    此外京师周围的民驿,也是通政使运营,这些民驿的结存虽然要上缴户部,但是通政司手里多了一笔「活钱」。

    最让杨思忠惊讶的,是苏泽真的让兵部弄出了快船。

    这是一种奇怪形状的船,细长船体,尖锐的船首,还有高桅多帆的结构,这种快船被苏泽命名为「飞剪船」,被运用于沿海港口之间的消息传递。

    这种快船的航行速度极快,可以迅速往来于沿海几个港口城市。

    这艘船试航之后,就被市舶司订下,用来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间传递银票底本。

    只可惜工部那边说,这种飞剪船的建造还有几个技术难点,尖锐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练的工匠才能制造,而风帆材料更是大问题,现有的织物强度不够,工部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使用了丝绸和棉麻的混合织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能操纵这种高速帆船的船员紧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船长对于近海的海况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对海图更熟悉,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导航定位技术。

    登莱海务教习所最优秀的学员,才能出任飞剪船的船员,这也制约了这种船的发展。

    但是在苏泽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给通政司配备飞剪船,他写道:

    「然沿海万里,商旅辐辏丶军情孔急,现有驿传路径迂回,陆路崎岖,水路经运河辗转,公文往复动辄经月,每遇海疆警讯或市舶急务,恐遗缓误机宜。」

    「请于东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宁波丶泉州丶广州等处,各增设通政司经历所一属。责成该属专掌飞剪船调遣,于诸港口间接递往来文书。凡关海防军情丶市舶急件丶重大灾异及圣谕钦件等紧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驿』飞传。」

    而苏泽奏疏的后半段,则是请求朝廷按照朝鲜的「前例」,在南洋吕宋设立通政署,联络当地的汉人,搜罗南洋诸国的消息,加强和南洋各藩属国之间的联络。

    通政使杨思忠合上了苏泽的奏疏。

    这就是通政司权力变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过是比六科更早的读到群臣奏疏,实际上就是递送公文的机关。

    通政司在大明这个以公文处理国务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并不代表有权利。

    而现在的通政司,是一个涵盖了大明几条主要驿站网络,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经历所,传递全国情报的衙门。

    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将会成为大明情报上传下达的枢纽。

    使用飞剪船,南京的消息从上海县的码头出发,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码头,再通过直沽和京师间运河边的石板路快马传递系统,最短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京师。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飞速。

    不仅仅是南京,广州的消息也可以通过海驿急递,一个月内京师就能拿到广州的公文。

    此外还有海外消息。

    冯学颜派驻朝鲜之后,朝鲜通政署迅速开展工作,梳理了朝鲜国内的消息,每半个月都发一份简报来京师,现在大明皇帝对朝鲜的动态,甚至要比朝鲜国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冯学颜为了能尽快立功回朝,还在朝鲜搜罗有关倭国的消息,也形成专案发回京师。

    如果按照苏泽的奏疏,再设立南洋通政署,日后南洋的情报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这些通政经历所,日后要分布在沿海城市丶西北军情节点丶辽东棱堡丶西南要道上,还要分布于海外。

    在官场上,比别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权力。

    杨思忠明白这一点,通政司的权力正在逐步膨胀。

    前提是苏泽这份奏疏能够执行。

    杨思忠轻扣指节,但是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内廷。

    ——

    ——【模拟开始】——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全体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司礼监使绊子,让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馀威望点:340点】

    【是否使用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1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馀威望值:240点。】

    苏泽看着模拟的结果,这次是司礼监阻扰自己的奏疏。

    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份奏疏等于让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谁?

    东厂和锦衣卫。

    很显然,司礼监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要阻挠奏疏实施。

    好家夥,自己这些日子都忙着和外廷斗智斗勇,都忘记了内廷了。

    也对,对于太监来说,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如果连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垄断,那内廷就更没有话语权了。

    司礼监三巨头只是低调,不和外朝争权,但不代表他们就是软弱可欺,甘愿让出手里最重要权力的。

    看来自己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苏泽越发觉得要推动变革的难处,这是自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