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汉末太平道 > 正文 第二十章 干土木活,第一座坡塘怎麽修?

正文 第二十章 干土木活,第一座坡塘怎麽修?(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七月下的一场大雨,缓解了冀州的旱情。夏播的豆子,浸润在久违的雨水中,欢快地鲜活了起来。开裂的大地重新弥合,巨鹿的原野上冒出许多翠绿的草叶,连豆田里也冒出了杂草。

    只是,从小暑后的夏播,到秋末冬初的收获,还有漫长的四个月。谁也不清楚,等到豆子长到快成熟的时候,会不会再来一次旱情?而今冬的宿麦,又到底能不能种?

    「宿麦种不了了,只能种豆子和粟。明年还是旱灾,后年也是旱灾,雨水又少又不稳定。黄天在上!这是师父大贤良师夜观星象,占卜得来的天时!」

    「太一神啊!三年旱灾?三年?旱灾?!…」

    巨鹿庄子的庄头,张阿公大惊失色,脚下一时都发软。他胡子颤抖,难以相信的看着张承负,看着这个张角最小的少年弟子。

    三年旱灾意味着什麽?没有任何一个农民不知道,也没有任何一个农民愿意相信。但作为太平道门下的庄子,作为戴上黄巾的虔诚信徒,张阿公不会怀疑大贤良师的预言。他只能颤颤巍巍的自语道。

    「这怎麽办?这怎麽是好?仙师能不能求雨…」

    「黄天在上!我们得在庄子里,修个储水的坡塘出来。有了坡塘,尽可能的收集雨水和河水,等到了豆粟最缺水的时候灌溉…至少不会绝收!得让整个村子都动员起来,一起修这个活命的坡塘。最好,能有熟悉地形的老人家,帮着选一下坡塘的位置…」

    「是!这是关系到庄子的大事,家家户户都会出人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干活。更何况大夥都信了黄天,出人的事好说…修坡塘,修塘,修河…」

    张阿公手中捏着两根揪掉的胡子,苦着脸想了许久,突然一拍大腿道。

    「对了!村里有个会修河的李老汉,是魏郡来的,是好几年前,马符师亲自带来的!他是个老河工,好像也修过塘,那什麽魏郡的十二老塘!你等着,我这就带他过来!…」

    「老河工?元义师兄亲自带来的?」

    听到这,张承负心中一动。在这个时代,年老有经验的河工,是毫无疑问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就和铁匠一样,绝对不多见,通常都在官府的掌控下。

    太平道在冀州传道甚广,接触的百姓数以十万丶百万。虽然有「文化」的士族,没几个加入太平道的,但各县各乡的匠人,确实有许多受过恩惠,就此信奉黄天。看起来,师父师兄似乎有意识的,收拢过民间的资深匠人?那这个师门核心的庄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工匠人才?师父让他来种地的这个庄子,似乎并不简单啊!…

    「小张符师,要修坡塘,就得靠着河,挨着这条洺水的支流修。修多大多深?有个章程没?」

    「至少一百亩,深两丈。最好能藉助地势,少些挖土方的力气。」

    李老汉瘦瘦小小的,走起路来却利索的很。他晒黑的脸上眉头蹙在一起,好一会后,他才点头道。

    「我晓得了。那就只能建在那条大河坎上。但那一块下面,是庄子已经开出的好田。一旦建起坡塘,蓄起水来,得淹掉好几十亩良田…马符师那边?」

    「师兄说了,让我做主。三年旱情,储水才是头等大事,也顾不得什麽河边地了。」

    「晓得了。修塘最难的就是征地,能做主就好办了!跟我来,我指给你看!」

    李老汉说完,就沿着庄外的洺水支流,麻溜的往地势低的下游走去。而张承负跟在后面,咀嚼着李老汉的话,渐渐品出了其中味道。

    「修塘最难的,就是征地?…是了!凡是沿河的地方,基本都是好地。而这样的好地,必然是有主的,还往往是世家豪族的上好水浇地。眼下,为了一千亩的灌溉,就得修百亩的坡塘。若是大一点的水利工程,灌溉一千顷,那就得征百顷的地!」

    「这一百顷的万亩地里,有多少是河边良田?多少是世家豪族的良田,能这样白白被淹吗?修好的水利工程,是灌溉全县全郡,惠及泥腿子百姓的。而被淹的良田是世家大族的,哪有这样的道理?反正占着河边,又不会缺水,外面的旱田,管它死活呢…所以征地最难!」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九章算术》里的方田术记载,百亩为一顷。诸葛丞相去世前,在给后主的遗言里写「薄田十五顷」,就是一千五百亩。一个蜀中的丞相家族只有一千五百亩地。这在汉末的世家豪族里,确实是简朴至极的了。

    「喏,就是这儿!」

    几人走了片刻,就来到李老汉所说的大河坎。只见洺水支流流过这里,地势明显降低,形成了一处天然的「凹地」。凹地的面积估计有个大几十亩,也开出不少田地来。只是由于旱情,收了麦子后就没再种,而是等着恢复地力。

    旁边的洺水支流一度乾旱断流,可能是被上游的豪族引渠抽乾了。眼下有了雨,上游来了些水,涓涓细流而下,勉强是条小河。

    「修坡塘的位置,最好的就是这?」

    「对!就是这!靠西的半边有河坎,只要围住靠东的半边,筑起半道坝来就行!这河坎里开垦了地,周围的石头木根,都清理过一遍了,省下不少力气。只要把坝筑起来,把底部的地挖好挖深。再铺一层土,用大木桩使劲夯实了,再铺一层,再夯实。夯实三层,就是坡塘的底。」

    李老汉跳下河坎,从西走到东,一路细细说个不停,就好像脑袋里有个现成的坡塘一样。而张承负跟在他后面,认真记着每一句话,这可都是老师傅几十年的经验。

    「你看!西半边靠着河坎,坝是现成的,只要把河坎清一遍,铺上些抗冲刷的碎石丶砂石就行。可以直接挖那更西边的碎石坡…」

    「东半边的坝得自己用黏土筑,铺个几寸厚,就洒水润湿,用大锤夯反覆捣实,再铺几寸,直到两丈。要想用的久点,迎水的坡隔几丈打入一根长木桩,把外露部分用横木或竹篱连接起来。对!栅栏一样,撑着水劲的,就是陂栅。在坡底砌些石头护脚,抵御淘刷,坡上再铺些碎石来,就和西半边的一样…」

    「我这说的,都是大坡塘的要求。只要两丈深的话,对坝的要求其实没那麽高,只要不那麽直,筑成弯曲或马蹄形的,就能扛住劲。哪怕木桩打的稀拉一些,石头少些,土坝筑的没那麽实在…也至少能用十几年了!…」

    一番话说完,李老汉已经走到了东河口,也就是筑坝的位置。他走着步数,量着河口的宽度,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就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