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走遍天涯望故乡,
一山一水尽牵肠。
生生不息开源地,
乔木万枝共念阊。
姐弟齐心耀家楣,
亲戚朋友来帮忙。
山山水水泽流长,
祖德永彰家世扬
爆竹声声情意真,
烟花阵阵喜眉扬。
记得年年盛事成,
家声源远永吉祥!
老屋,虽然破旧,但也替我们家遮挡了几十年的风雨,也承载了我和我姐儿童时的欢笑,也存载着我们柔软的记忆。在我童年时代的记忆里,我们骑过牛,我们下水捉鱼,我们比赛爬树,我们一起去对岸村的田里偷摘采桑果,吃的一身都是泥汃,让狗追的狼狈不堪,灰头土脸,……回忆里散不去的还有那过年时村人聚在一块,磨好的第一锅豆腐刚掀开盖就被几个调皮的小孩子一人一碗地就着酱油吃了起来;忘不了的是家里每天土灶锅里都是满满的地瓜啊玉米啊,格外甜啊;更让人怀念的是老娘或者奶奶时不时地会变戏法的偷偷从床头掏个枣子什么的往你小嘴里一塞的那一瞬间的惊喜……
岁月荏苒,时光变迁,斗转星移……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这飞逝的光阴,从我上小学时,就感觉到家乡开始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党的好政策让我的家乡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牛圈和打谷场的拆除、田地的收回开始……村里铺上了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踩烂泥路;村东到村西一路都安上了路灯,一到晚上村里都是亮堂堂的;间或有阵阵乐曲和歌声传来,那是村里的老少男女们门口三五成群地跟着广播跳着广场舞。群地跟着广播跳着广场舞。连我的老妈妈也爱上了在暖和的天气里饭后散步,村里一笑满脸堆起花褶子的老奶奶说,我们乡下的人跟城里人一样了。
村里热闹了,家乡更美了,尤其是我们农村的迅速发展,家乡的樱桃生态旅游特色的掘起,阡陌茶场,倘徉其中,如入画境。
所以翻盖新房,迫在眉睫,要不真的跟不上村里的进步了,盖房的太多了,新买的宅基地在老宅子的西侧,靠近河沟,面积大了一点,因为每年夏季发大水,这个位置容易淹没,所以,没人愿意要这个位置,父亲去找村长,也没啥难度,送了两瓶酒,一大块宅基地就批下来了,只是要求不能合在一起盖,两家还是要隔开,害怕有人举报,我想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没说什么!
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然后就开始拆房子了,老宅的东西都搬出来了,放在大娘一个临时的宅子里,因为两个房子一起拆,劳动强度大,然后就让父亲请了一台挖机,来协助,把地基都挖出来,从堂屋到大门,还有河沟的护堤,跟村长商量了一下,然后准备修座桥,方便出行,村长也没意见,反正不是村里出钱,又是村里的政绩,很支持,象征性的支援了一点,皆大欢喜!
按照规划好的图纸,新房的地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了一米半,然后为了安全起见,父亲又请了一台打桩机,用石灰与土掺和,用打桩机夯实,然后铺上大石头,给地圈梁支盒子,两边同时浇筑,包括大门,以及围墙,重点是西侧围墙靠近河沟的不敢马虎,全部用钢筋水泥做的,护堤也是同步进行,亏了当时水泥石子钢筋便宜,花了老大的代价,做个百年工程!
父亲的想法就是把地圈梁一次性浇筑完毕,堂屋四角也是都用混凝土浇灌,然后垒砖,新房的窗户上方也是用混凝土浇灌,保证强度,这样就是支盒子板废功夫,回填也快,把石头清理完就剩下土胚墙,然后拉来河沙,石灰掺和回填,前提是需要灌水阴透了,这样以后不凹陷,盖房子劳心劳力,父母都瘦了,真不容易!
我也要开学了,这段时间拉着父亲跑东跑西,也忙坏了,姐来回跑,还要学驾照,一家人都忙,但是都高兴!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