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保留了诸多传统节庆习俗。春节是村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庆氛围中。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正月初一清晨,村民相互拜年,晚辈向长辈行磕头礼,长辈则给孩子们压岁钱。村中至今保留着"拜家堂"的习俗,即在祠堂或家中正堂悬挂祖宗画像,供奉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元宵节的"跑旱船"和"踩高跷"是小崔家庄村的特色民俗表演。旱船用竹木扎制,外蒙彩布,表演者将船系在腰间,模仿水中行船的各种动作。高跷表演则更为惊险,表演者脚踏一米多高的木跷,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些表演往往伴随着锣鼓喧天,吸引周边村庄的群众前来观看。
清明节期间,村民有插柳、踏青、扫墓的习俗。家家户户门前插上新柳枝,寓意驱邪避灾。全村崔氏族人会集体前往祖坟祭扫,清理墓地杂草,添培新土,摆放祭品,焚烧纸钱。祭扫结束后,族人常在墓地周围野餐,称为"吃寒食",这一习俗源自古代的寒食节传统。
端午节时,小崔家庄村有包粽子、挂艾蒿、系五彩线的习俗。村中妇女们会提前采集新鲜的芦苇叶,浸泡糯米,包制三角形粽子。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艾蒿和菖蒲,据说可以驱邪避瘟。孩子们手腕和脚踝上系着五彩线,直到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时才取下扔进河里,寓意带走疾病和灾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家乡美01请大家收藏:家乡美01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中秋节是小崔家庄村另一个重要节日。除了赏月、吃月饼外,村中有"拜月"的古老习俗。月亮升起时,村民在庭院中设香案,摆放月饼、水果等供品,全家依次向月亮行礼,祈求家庭团圆、五谷丰登。孩子们则提着自制的灯笼在村中嬉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婚丧嫁娶方面,小崔家庄村保留着许多传统礼仪。婚礼通常包括提亲、订婚、送日子、迎亲、拜堂、闹洞房等环节,整个过程持续数日。丧葬仪式则严格遵循"入殓、守灵、出殡、下葬、做七"的传统程序,体现了村民对生死大事的敬畏之心。这些传统礼仪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四、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与传统工艺
小崔家庄村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村中有一支传承百余年的"崔家梆子"戏班,专演山东梆子这一地方剧种。戏班保留着数十部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等,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唱腔高亢激昂。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戏班都会在村中搭台演出,吸引方圆十几里的群众前来观看。
民间音乐方面,小崔家庄村的"鼓吹乐"远近闻名。这种由唢呐、笙、锣、鼓等乐器组成的民间乐队,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和节庆活动。村中老艺人崔大爷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能用唢呐模仿各种鸟叫和人声,技艺精湛。鼓吹乐的曲牌丰富,有《大开门》、《小开门》、《百鸟朝凤》等数十种,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目。
传统工艺方面,小崔家庄村的柳编技艺尤为突出。村庄临近柳青河,河岸生长着茂盛的柳条,为柳编提供了优质原料。村中妇女几乎人人会编柳制品,从日常用的簸箕、箩筐到精美的工艺品,种类繁多。柳编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崔家柳编"风格,产品纹样精美,结实耐用,曾经是村民重要的副业收入来源。
另一个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是手工造纸。小崔家庄村曾有一家"崔家纸坊",以桑皮为原料生产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