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免费阅读 > 正文 33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正文 33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334:张良之才,魏征之心!

    此时此刻。

    画面仍在播放。

    原来。

    让众人震惊的是。

    朱元璋上前一看,棺材里的刘伯温手捧着一本书,且已将书翻到一页上。

    朱元璋仔细瞧了瞧,这不就是前些年刊印的《大明律》吗!

    刘伯温翻的这页正是有关盗墓的条目,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朱元璋一张老脸被羞得通红,他赶忙命人将刘伯温的棺木封好。

    随后。

    朱元璋亲自为刘伯温选了一处吉壤,将其以国礼厚葬。

    为什么死去的刘伯温会让朱元璋老脸通红,还改变了主意呢?

    原来,这部《大明律》是刘伯温亲自修订的,每一个条目都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

    可以说,这《大明律》就是明朝的立国之本。

    朱元璋命人开棺毁尸,本就已触犯了刑律。

    按照《大明律》中开棺者不论是否盗走随葬品一律处死的条目,换做其他人理应被处以极刑。

    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君,法不加身,但此举足可让朱元璋尊严扫地。

    以至于,此事传出之后,人们都说刘伯温真乃神人也,连身后事都能掐算得明明白白。

    而。

    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

    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

    《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民间对他的评价就更高了,“前有军师诸葛亮,后有军师刘伯温”。

    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之说。

    就连朱元璋也评价刘伯温为“吾之子房”。

    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大肆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仅仅被封为伯爵(诚意伯),而官职为御史中丞(主要负责监察工作)。

    而且就这个官职,在受封伯爵的第二年,就被缓和地免职了,刘伯温被赐“衣锦还乡”。

    显然在开国之后,刘伯温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这究竟是什么呢?

    一、刘伯温功劳很高,但苦劳不高。

    所谓功劳,就是在为朱元璋鼎定天下立下大功。

    在与陈友谅、张士诚三足鼎立之时,刘伯温看出张士诚为人谨小慎微,贪图一时之安逸。

    而陈友谅为人狡诈多疑,但刚愎自用,因此他极力主张朱元璋对张士诚实施安抚之策而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陈友谅。

    正是这一套合纵连横的政策,让原本实力最弱的吴王朱元璋最后能够脱颖而出。

    刘伯温这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在元末乱世众多英雄豪杰之中,基本上是无出其右之人。

    但是要是论资排辈的话,刘伯温就远不及与朱元璋白手起家一起打拼的那些老哥们儿们了。

    众所周知,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大封功臣,其中被封为“国公爵位”仅六位,而以纯文臣身份获此殊荣仅一人,就是李善长,而且位居六大国公之首。

    李善长之所以会被朱元璋如此器重,一方面李善长在起兵之时,主管后勤工作是兢兢业业井井有条,功不可没。

    更主要的是,他是在朱元璋尚未成任何气候之时,就忠心耿耿伴其左右,是正儿八经的大明王朝“创立合伙人”之一。

    所以劳苦功高这个称号,非李善长莫属,这一点是刘伯温这样的“外来¨ˇ户”或者是“后来人”所无法肩比之的。

    所以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李善长必然位居刘伯温之上。

    二、地域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而刘伯温不占优势。

    在封建时代,当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尤其是在共患难结束之后,就容易出现互相倾轧的现象。

    大明王朝开国之初,这个情况尤为突出。

    如前文提及,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大封功臣,其中国公六位,位极人臣。

    此外,还有侯爵二十八人,地位也是煊赫至极。

    如果你简单查阅一下这老三十几位的名单,就不难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老乡,都出自淮西地区(今安徽省中部以及湖北、河南等地)。

    这些人以保护自己利益为目的,以地域划分而组成一股团体势力,同时这些人在明初地位较高,因此被称之为淮西勋贵集团。

    一度时期,这个团体在明初王朝最有实力。

    开国之后,朱元璋以“乱世靠武,治世靠文”的原则,开始重文抑武。

    这样淮西勋贵集团为首人物还是李善长了。

    相对于淮西勋贵集团,就是其他地区有志之士们的组合。

    这个组合应该说是以出身浙东的刘伯温为首,因此称之为浙东集团。

    浙东集团虽说爵位实力远不及淮西勋贵集团,但是这个集团以文臣为主,可谓是人才济济,智商与能力绝非淮西大老粗们可以比拟。

    这样两个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不期而至。

    较量的结果如何呢?

    尽管浙东集团有能力,但是淮西勋贵集团的影响力远在浙东集团之上。

    这种情况下,浙东集团在根本利益上不可能占据优势。

    其中的代表事件就是浙东集团骨干杨宪与李善长之间的较量了。

    三、朱元璋的内心更加信任淮西勋贵,刘伯温早已洞察。

    虽说开国之初,朱元璋咨询过刘伯温接替李善长为丞相的人选,并且当着刘伯温的面说丞相这个位子非先生莫属,但是刘伯温早就知道这个位置的“高危”性。

    朱元璋之所以要破格提拔刘伯温,目的之一就是想用浙东集团势力去抑制淮西勋贵集团。

    甚至想借刘伯温之手好好收拾一下淮西那些胡作非为的“老哥儿们”们。

    确实。

    这些当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泥腿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大贵族、大地主,这些人来到地方是鱼肉乡里,目无法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