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阿根廷帝国崛起免费阅读 > 正文 第368章 勋宗时代的际遇

正文 第368章 勋宗时代的际遇(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痕恰似热那亚海岸线。

    婚后,艾琳娜和胡安共同养育了6名子女,家庭生活幸福而美满。

    与此同时,随着阿根廷社会的不断进步,移民平等法案的推行给艾琳娜的家庭带来了新的转机,她的母亲终于通过平等法案来到阿根廷,并顺利加入阿根廷国籍,一家人得以团聚,弗格斯也成为拉普拉塔钢铁厂的工程师。

    夫妻二人都加入了工厂研发团队,与弟弟弗格斯一同参与研发电弧炉废钢回收技术,艾琳娜主张引进德国西门子plc控制系统,胡安坚持保留阿根廷自研的高硫铁矿预处理技术,弗格斯则发现用帕拉纳河底淤泥可替代昂贵催化剂,并从淤泥中提取有效成分。

    拉普拉塔钢铁厂的12座高炉以阿根廷着名的领袖命名,最大的6座高炉是1580立方米以的“圣马丁”和“罗萨斯”“萨米恩托”,“米特雷”“贝尔格拉诺”“古梅斯”,其余6座高炉的规模没有超级高炉大,都是500立方米的成熟阿根廷技术的高炉,也是梅达诺斯钢铁厂应用最多的高炉。

    当年科恩财团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布兰卡市,拉普拉塔钢铁厂资金短缺,3座超级高炉后,基本花光了建设预算,

    一开始是资金问题,拉普拉塔钢铁厂计划修2座1580立方米的高炉,修了很久,投入也是最大的,还要技术国产化,通过炼铁回流资金,最后才开工建设第3座,这一座是用国产化技术修的,成本降低,资金充分利用,圣赫塞原先的计划是再修2座,达到5座。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圣赫塞的敌人针对和军政府长期打压,被迫停止在拉普拉塔新建1580立方米高炉,改为修建布兰卡市的钢铁厂。

    拉普拉塔钢铁厂低成本国产化修了6座500立方米高炉,彻底完成国产化,修建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年产量长期压制在400万吨到450万吨,有时候甚至不到400万吨,产能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到弗朗迪西总统上台后才改善,科恩财团资金支持后,再次修建了3座1580立方米的超级高炉,1964年的产量重回阿根廷第一,达到810万吨,阿根廷钢铁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

    后起之秀布兰卡钢铁的规模和技术都已经追了上来,在修建的东部高炉容量达到了3000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修建时间上还需要再花一两年,新成立阿根廷国家钢铁集团的高炉容量都是2000立方米的规模,引进了意大利技术,如今拉普拉塔钢铁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钢铁竞赛,完全不输日本钢铁工业。

    阿根廷钢铁工业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大陆的钢铁霸主正在显露头角。

    拉普拉塔钢铁厂形成六大六小高炉的布局,转炉技术仍然位居世界前列,科恩内阁上台后,拉普拉塔钢铁厂的地位更高了。

    现在拉普拉塔钢铁厂的发展缓慢不少,中型高炉国产技术成熟,让拉普拉塔钢铁厂获得了很多修高炉的订单。

    中型高炉维护成本低、原料适应性强,国产化率高,投资建设成本也低,可快速复制,可灵活使用本土低品位铁矿,如圣路易斯省的赤铁矿,里奥内格罗河沙铁矿都可以使用。

    而大型高炉依赖进口高品位矿,巴西卡拉加斯矿,还可以有效规避国际贷款风险,唯一的缺点就是能耗高,寿命短,但基本上够用15年。

    阿根廷本土的焦炭和天然气混合燃料使吨铁成本比纯焦炭方案低15%,但热效率下降10%,可以有效降低对煤炭的进口量。

    所以说,拉普拉塔钢铁厂是阿根廷工业化的奠基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和反复试验,电弧炉废钢回收技术研发成功。

    在新技术的第一炉钢水下线的时候,背景响起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手风琴前奏,然后缓慢转变成国家摇滚乐团改编的《钢铁进行曲》。

    当《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手风琴前奏从电弧炉嗡鸣中浮现时,影院的啜泣声此起彼伏,人们仍然思念艾薇塔,但他们已经开始逐渐遗忘了必隆。

    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使得拉普拉塔钢铁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迅速崛起,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翻倍增长,为阿根廷的钢铁工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在全体工人和工程师齐心协力的拼搏下,拉普拉塔钢铁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阿根廷最大的钢铁联合体,成为阿根廷钢铁行业的领导者,为国家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铸就了辉煌的工业传奇,艾琳娜与胡安的爱情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传颂。

    影片的片尾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在熔炉前书写国家记忆的无名者

    当工业文明的光谱穿透历史阴霾

    我们终将在淬火池中照见自己的倒影“

    拉普拉塔钢铁厂原型地树立纪念碑胡安与艾琳娜的不锈钢雕像手握钢钎交叉,底座刻有电影台词——“每一块废钢都值得重生”

    影片引发全国性“钢铁厂朝圣潮“,拉普拉塔钢铁厂参观路线增设“胡安手套展示柜“和“艾琳娜公式黑板“。

    拉普拉塔钢铁厂作为阿根廷最大的钢铁公司,1964年产钢铁超过800万吨的超级钢铁厂,是阿根廷最大的钢铁大厂,也是阿根廷工业崛起的标志。

    拉普拉塔与热那亚建立深度合作,经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阿根廷和意大利的经济合作深度也越来越紧密,对于阿根廷来说,意大利是刚刚好的技术,法国、英国和德国过于傲慢,技术虽然先进,价格却太贵,美利坚很近,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输出非常慎重,叠加各种技术管制,宁愿培养日本这个狗腿子也不愿意阿根廷壮大。

    受《巴统协定》限制,美利坚禁止向阿根廷出口数控机床,如ibm1620计算机控制设备,却向日本三菱重工转移了24项精密加工技术。

    阿根廷和二流工业国的合作更加密切和深入,和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南非等国家合作,苏联的合作也相对有限。

    相比德国同类机械设备,意大利方案价格低30-40%,维护成本仅需法系设备的60%,更适合阿根廷。

    .....

    阿根廷通过系统学习英美苏法等国的先进工业化经验,从精神上保证阿根廷的经济现代化的快速进程。

    大学数量从1960年的30多所迅速增长到1962年的168所,再到1965年的228所,新大学成立数量有所减少,全国每个省均有5所大学以上。

    63年阿根廷大学扩招后,新生数量增加到26万,未能达成招生目标,64年扩招踩下刹车键,只增加到28万。

    主要原因还是很多大学规模非常小,由分校,独立学校,专科学校改造而成,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如布宜诺斯艾利斯理工学院,前身就是一个工程教育机构,因为名头不错,教育部投入大量资源升级为阿根廷理工大学,还分拆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学技术大学。

    然后更厉害的来了,阿根廷理工大学继续分拆出两个系,成立布宜诺斯艾利斯理工大学。

    原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理工学院,规模连布兰卡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都比不上,就因为有个好名字,又在首都,所以一分为三,都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阿根廷非常普遍,很可能这个大学只是一个普通职业学校,结果几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本科大学,一切就是那么疯狂。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阿根廷大学扩张,新建将持续到1966年,新生规模维持到30万左右,包括3万留学生,成为世界主要的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阿根廷理工科新生为21万人,是法国的2倍多,将为工业化提供足够多的人才。

    布兰卡市已经成为仅次于首都的教育大市,大学数量达到了33所,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有35所大学。

    布兰卡市成为一个人口800万的国际大都市后,国际贸易交流越来越繁盛,对欧美苏地区进出口规模越来越多,很多大学都开辟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课程。

    科恩内阁将教育视为国家现代化核心,教育经费占经济比例从50年代的1.5%升至5%。

    通过新建大学缩小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外省的教育资源差距,大量的分校改为独立大学,如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新设立和分拆后的大学聚焦理工科,推动阿根廷在核能、航空等领域的优势。

    不过大部分新建大学师资薄弱,规模较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育发展。

    当然,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水货,但已经足够了,不少大学新生的资质其实不高,大学课程开发也落后于欧美大国,有些大学因为老师不够,一个老师要负责一百多名学生的学习。

    但大学毕竟是大学,这是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哪怕最差的一批学生经过培养,毕业出来后的潜力和发展都要超过大部分中学生。

    大学教育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