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605节(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扬扬,看的春晚节目组核心成员们满是感慨。

    其实促成这支视频的原因,既有还赵本售人情的因素,也有节目组想藉此机会看看网友的反应,是否真如每年春晚结束后的骂声一片一样。

    事实证明,确实是骂声一片,而且还骂的很凶。

    尤其当李慕白列举出那些数据,清晰呈现出本山大叔的小品到底有多好、有多经典的时候,就更让网友们吐槽近几年的春晚成色。

    这让节目组核心成员们倍感无奈,一个个对着显示屏苦笑连连。

    作为央视最具含金量的剧组,春晚节目组里的工作人员肯定是优中选优,是台里最精锐的一批人之一。

    藏龍卧虎的央視里最精锐的一批精英,可想而知他们并非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之辈,他们也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赵本售的小品已经证明了一个铁打的事实,那就是有创意的作品就像金子,不管多长时27间都会发光,即使梗已经过时,现在看依然能笑得出来,这是接地气的黄金作品。

    现在的小品不仅缺乏创意,更是硬上高雅,结果就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越来越让观众排斥。

    还有一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这几年的春晚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逐渐向讨好何不食肉糜的人的方向靠拢,没事就讲大道理。

    老百姓看春晚是全家老少放松,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情怀,是逐渐形成的传统,并不是来听大道理的。

    就像以往的小品,既能让人笑得出来,印象深刻,又能让人从中挖掘出社会层面的讽刺。

    用一位著名大V的话说:春晚的衰败,并非科技发展的结果。

    科技发展了,人们看本山大爷的小品照样笑得很开心,只能说现在的做的真的有点烂。

    国家的春晚是一处展现人民风貌风采的舞台,近些年来的春晚,搞笑的成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无脑刷梗和强行煽清。

    貌似歌舞升平,但是真正的明眼人能看出来,这才是缺乏国家自信力的象征。

    以往的小品,大气、接地气,展现老百姓的生活,仔细思索还能看出来社会矛盾,可以说当年的春晚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而越和自己的生活接近的小品,人们越乐意看,才有真正的意义。

    现在的春晚则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真的连他们自家人都不愿意看。

    可是,莫得办法啊!

    现在他们头上的那些顶头上司们,行事风格像极了人民的名义里的“心怀宇宙孙连成”,抱着少做少错多做多错的态度,消极的一匹。

    有这样的顶头上司,他们纵有搬山填海之能,也只能束手束脚的徒呼奈何!喟叹声中,视频里的李慕白不停道:[所以为什么本山小品这么好笑,就是因为本山大叔太有搞笑天赋了,他就是那种现挂能力贼强的人。在和宋眈眈合作时,宋眈眈不会出包袱。]话音落下,是一段宋眈眈的采访花絮。

    这位口碑褒贬不一的著名演员,在央视的镜头下亲口承认她跟本山大叔没法比,称搭档就是全身挂满包袱的人。

    这段采访逗笑了观众,因为这期视频的主讲人也有个外号,叫长满韵脚的男人。

    刚刚入职央视的时候,李慕白就用他的段子惊滟了整个时光,改变了新闻冗长不好看的形象,使得一大批年轻人疯狂追捧起央视新闻。

    一个身上挂满了包袱,一个细胞全是韵脚,可见牛笔的人注定在某一领域是出类拔萃的。

    就像宋眈眈,虽然她亲口承认她不会甩包袱,但抛开个人形象不谈,所有人都清楚她是一个专业素养非常优秀的喜剧演员,甩包袱本事在女性演员里首屈一指。

    首屈一指的演员都自愧弗如,可见本山大叔的伟大和不俗。

    便如因为李慕白的出现,现在新闻频道的主持人们疯狂内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上演各种段子播报。

    对此网友固然大呼好看,可从始至终并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超越了国家段子手。

    李慕白一本正经讲段子时的那种状态,那种快要溢出来的灵气,那肉眼可见的才华横溢,真的令人惊叹!

    [赵本售不仅包袱多,而且堪称金句制造机,每一年他的小品都会诞生新年的流行语。]视频花絮一一【本山语录:猪撞树上了,你撞猪上了吧?

    小样,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

    看着这些名场面,弹幕大呼“DNA动了”,可见这些名场面到底有多记忆深刻、有多深/入人心。

    [甚至可以说,是赵本售凭一己之力重塑了我们的语言。

    我们知道的很多梗、很多常用语,其实都是出自赵本售的小品里。

    比如表示有非分之想的时候,就会说:要什么自行车啊,要啥自行车?

    贪小便宜的行为叫薅羊毛,那句薅社会主议羊毛是不是特别印象深刻?

    忽悠最初的意思是晃荡,结果因为经典的《买车》,现在变成了骗人的意思。表示闲聊一会儿,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就说:那你就再陪我唠十块钱的吧!]尘封的记忆不断被940勾起,弹幕因此变得格外密集。“不是当年的流行语,是特么永远的流行语”“本山老师是梗王,我愿称之为最强[奥利给]”

    “咱李慕白也是名场面制造机啊,看看他的履历,名场面简直数不胜数”“一个是传奇梗王,一个是神奇段子手”

    “卧槽,这些梗我现在都在用,原来薅羊毛出自本山大叔”“以前的小品产段子,现在从网络段子里产小品”

    最后这句弹幕刚刚出现,李慕白也感慨说出了类似的话。

    [以前的小品是创造流行词,现在的小品是尬抄流行词。]镜头切换,李慕白不停道:[赵本售会刻意避开当下流行,去预测和创造自己的流行。在和宋眈眈的小品《说事儿》里,他们就预测“相当”这个梗会火。]视频画面——小崔:参加的活动很多吧?

    宋眈眈:那……相当多。

    宋眈眈: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

    宋眈眈:那是相当期待!

    赵本售采访画面:就是她的重复几个“相当”,我觉得跟社会的这个话题可能有一些契合。

    就是那种把自己无谓的夸大,这个台词可能会流行。

   
    第1044章诸神之战的时代

    第1044章诸神之战的时代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