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大肉大鱼 > 正文 337:一个人用一生的时光,做一件事

正文 337:一个人用一生的时光,做一件事(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都说刘基有张良之才,若他能像张良一样,从此隐退江湖,或许结局完全不同。

    但刘基并不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仕途生涯,当年底,朱元璋念及刘基之功,重新召刘基赴京。

    刘基没有推辞,果断来到南京。

    刘基到南京后,他和朝中官员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

    刘基担任御史中丞,作为言官,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再加上刘基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因此得罪不少人。

    尤其是胡惟庸当权之后,因他麾下宵小众多,胡惟庸很快和刘基结下了梁子。

    第二。

    刘基本就是元朝旧臣,明朝初年,文臣武将对元朝旧臣都有打压之意。

    第三。

    上文也说过,刘基的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思维,他和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旧将思维本就不同,所以他始终无法融入“集体”。

    因此刘基成了孤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汤和等28人被封为侯爵。

    而刘基却仅仅被封为“诚意伯”。

    众人常把刘基、李善长、徐达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

    如今。

    李善长和徐达都位列公爵,刘基却没能封公,他不仅和公爵无缘,甚至都未被封侯。

    关于刘基被封为伯爵的疑团,很多人都分析过,朱元璋封爵,其实不仅仅是从功劳的维度,还有其他考量。

    第一。

    朱元璋要看“从龙时间”,也就是说看“资历”。

    纵观六位公爵,不仅都立下大功,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间都很早,而刘基是在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才来的。

    第二。

    六位公爵,都是主动跟随朱元璋的,刘基却是先后两次才请来的。

    在封刘基的诏书,即《封刘基诚意伯诰》中,朱元璋写道:

    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注意。

    朱元璋说刘伯温是“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意思是。

    刘基是主动来投奔他的。

    刘基其实是被朱元璋请了两次才来的。

    朱元璋为何把刘基的“被动”改成“主动”呢?

    这是因为朱元璋自负,他本质上对刘基当年“端架子”的行为十分不满。

    同时。

    朱元璋变“被动”为“主动”,也显得自己有面子。

    第三。

    朱元璋还要看功臣们的政治倾向。

    徐达、李善长、冯胜等人首先都是实打实的大功臣。

    其次。

    他们都是反元义士。

    而刘基不仅仅是在元朝三次为官,还曾帮元朝镇压方国珍的叛军,从这一点说,刘基仍然不能享受较高的爵位。

    所以说。

    尽管刘基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但从资历、是否主动加盟、政治倾向三方面来看,刘基在洪武大帝心目中,显得太不完美。

    遇上吹毛求疵的朱元璋,是刘基的一大悲剧。

    倘若刘基能像张良一样看透仕途,退隐山林,他定当成为佳话,但是,在刘基心目中,他仍然有对仕途的留恋,这是刘基的第二大悲剧。

    笔者没有贬低刘基的意思,刘基留恋仕途,这本是士大夫的追求,不可厚非。

    如果说。

    前两大悲剧尚且能保全刘基的话,那么,刘基面临的第三大悲剧,则彻底将他打入鬼门关。

    《明史·刘基传》记载: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

    洪武八年,刘基打算告老还乡。

    此前。

    刘基曾对朱元璋说,瓯越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

    这件事被刘基的死敌胡惟庸知道后,胡惟庸便对朱元璋进谗,说谈洋之地有王气,而刘基打算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

    朱元璋听完后,表面上不为所动,但内心却开始猜忌刘基,随后他褫夺了刘基的俸禄。

    刘基害怕,待在京城,不敢脱离朱元璋的视线。

    不久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基看病开药,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顿时觉得腹中不适,痛苦不已,不久后便去世了。

    这件事不简单。2.6

    首先。

    朱元璋早知胡惟庸和刘基有隙,为何还故意派胡惟庸上门看望?

    其次。

    胡惟庸不仅上门看望,还故意还带着太医开了药给刘基,他难道不知道避嫌?

    最后。

    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病情随即加重,十分痛苦。

    一连串的逻辑,能看出刘基之死有蹊跷。

    太医、胡惟庸疑惑是朱元璋,都钱丽娜其中,未尽之言,细思极恐。

    对于刘基,苏晨是推崇和惋惜的。

    首先。

    刘基是一位功臣,他为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其次,刘基是一位儒生,他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骨子里还是忠义仁善的。

    最后,刘基是一个悲剧,他的悲剧,有三个方面:

    刘基的第一大悲剧是他遇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的朱元璋。

    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宽仁的帝王,或许结局不同。

    刘基第二大悲剧是他深受儒学影响,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信仰黄老之说,他的结局或许不同。

    刘基的第三大悲剧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恰巧命中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

    刘基的人生璀璨过,也凄凉过。

    他有大才,但最终没有张良、孔明的结局。

    人心即历史,历史即人心,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望,方能看出真正的人心。.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