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作者是短耳的兔子的小说 > 正文 八百六十章中医药调理右下颌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正文 八百六十章中医药调理右下颌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右下颌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病案]焦某,男性,71岁,因右侧下颌疼痛反复发作就诊。患者自述二十个月前曾于当地医院行右侧下颌牙齿拔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明显不适。然而,术后两个月开始出现右侧下颌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性质为刀割样,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尤其在进食、言语及面部清洁时疼痛加剧。疼痛发作时伴有口唇右侧轻度偏斜,闭口动作可诱发剧烈疼痛,偶有流涎现象。

    体格检查可见:患者面部表情痛苦,口唇稍向右侧倾斜,舌体运动自如,口唇呈外翻状态,右侧下颌牙齿已全部缺失。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压测量显示为24.7/13.3kpa(186/100毫米汞柱),提示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1. 原发性高血压 2. 三叉神经痛(右侧下颌支)。入院后给予常规止痛药物(如卡马西平)及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治疗。经过一周的药物治疗,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波动在(170-190)/(95-110)mmhg之间,同时右侧下颌疼痛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鉴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采用中医针刺治疗作为辅助疗法。

    [治则]循经取穴,清热止痛。

    [取穴]1.内庭、颊车;2.足三里、大迎;3.合谷,听会。以三组穴位交替针刺,每天1次。用强刺激手法,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酸麻感直达口角疼痛部位为止,并留针30~60分钟。先针远部穴,后针局部穴。如此连续针刺5次后痛除,血压阵至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评析]本案患者经中医四诊合参,脉象洪大、舌红苔黄、口渴喜饮,结合其面部红肿热痛的主症表现,辨证属阳明经郁热证。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郁热内蕴,循经上扰,故取穴治疗当以清泄阳明郁热为要旨。

    在取穴方法上,严格遵循循经取穴原则,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局部穴位,形成远近配穴的合理配伍。具体而言,重点选取足阳明胃经之荥穴内庭穴,此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具清胃泻火之效;同时选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穴,此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具有疏风清热之功。此二穴相配,一上一下,共奏清泄阳明之效。此外,为加强局部治疗作用,配合选取颊车穴、大迎穴、听会穴等面部穴位,以疏通局部经气,散结消肿。

    在取穴方法的选择上,远隔肢末取穴较之单纯局部取穴更具优势。这是因为循经远取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产生更为广泛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局部刺激过强所致的不适。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远近结合的取穴方法,往往能取得更理想的疗效。

    在操作手法上,针刺内庭穴时采用逆时针方向捻转,此手法属泻法,与清泄阳明郁热的治疗原则相契合。在行针过程中,适当加强刺激力度,使针感沿足阳明胃经向上传导,直至患者自觉酸麻感直达面部患处为止。这种"气至病所"的针感传导,体现了经络的循行特性,也确保了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这种辨证精准、取穴合理、手法得当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清泄阳明经郁热,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治疗目的。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