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作者是大肉大鱼的小说 > 正文 33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正文 33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纪。

    由于这些人功劳太大,朝野上下有能力收拾他们的只有朱元璋。

    但是这个时候,老朱皇帝还没打算背负屠戮功臣的恶名,或者是也许还没到兔死狗烹的时候。

    所以。

    于是就打算借刘伯温之手杀杀淮西勋贵们的嚣张气焰。

    朱元璋这个人确实是驾驭人才的高手,他很会选人,也很懂权谋。

    既然没到亲自动手打压淮西勋贵的时候,那么就得借刀杀人,而这把“刀”的最佳人选就是刘伯温。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有三点:

    1.浙东集团与淮西勋贵集团一直对立;

    2.刘伯温资历有和淮西勋贵抗衡的基础;

    3.刘伯温一身正气,嫉恶如仇,绝不会徇私枉法,姑息养奸,这一点尤为重要。

    但是,刘伯温真要这么干了,那后果是可想而知。

    仅一个蛊惑皇帝而屠戮功臣的“帽子”足以让刘伯温百口莫辩,粉身碎骨。

    所以,刘伯温坚决不受丞相之位,并且对于朱元璋所提名几位丞相继任者一一作了点评,指出他们的缺点而不适合此等重要高位,最后还是推荐李善长继续为丞相。

    也算是为朱元璋进献忠言的同时,缓和一下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朱元璋在明白了刘伯温看穿自己诡计之后,知道刘伯温不能为己所用,就勉强给了刘伯温一个伯爵(说勉强,俸禄最低就是一个佐证),就让他回归大自然了。

    刘伯温也就此尽可能低调的活着。

    权力这个东西,诱惑力实在太大,为之铤而走险之人比比皆是,刘伯温的老朋友杨宪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刘伯温不愿意干,杨宪就成了朱元璋首选之人。

    可惜杨宪自作聪明,对待朱元璋和李善长都玩阳奉阴违,这无疑是在班门弄斧。

    在排挤掉一部分政敌之后,最后还是弄巧成拙,被李善长抓住小辫子。

    一个参劾,杨宪就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他人的垫脚石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元璋是不可能真心启用刘伯温为丞相的。

    而且就算刘伯温勉强做了丞相,杨宪的下场,很可能刘伯温的下场。

    刘伯温的急流勇退是他的聪明,只可惜最终他还是难逃厄运。

    淮西勋贵毫发无伤,显然这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想要的结果。

    而且在杨宪倒台之后,朱元璋已经发觉,无论是浙东还是淮西,一个都不能留,因为这两个集团的存在必然会制约与瓜分他的皇权。

    虽然刘伯温已经尽可能地远离政治,向着汉初张良的无为状态无限靠拢,但是朱元璋对于这面“¨〃浙东大旗”还是不太放心。

    这个时候,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人来了,他就是胡惟庸,也是李善长丞相的接班人。

    胡惟庸与李善长同属淮西勋贵集团,并且两个人还有亲戚关系。

    但是相比之下,胡惟庸为人更加唯利是图,更加没有底线。

    因此他才会亲自安排,用慢性毒药毒死刘伯温。

    至于胡惟庸这么干是不是朱元璋授意而为之的呢?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知晓朱元璋是有作案动机的。

    同时刘伯温是何等人物,没有皇帝的默许胡惟庸敢谋害重要开国勋臣吗?

    而且之后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之死处理的也比较冷淡,只是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了问话,并没有对胡惟庸做更具体的处理。

    最后就连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难逃被清洗的噩运,这也侧面印证了朱元璋的毒辣用心。

    浙东集团倒台之后,朱元璋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淮西勋贵集团。

    没多久,朱元璋导演了一连串的“离奇案件”,终于将这个让他忧愁已久的勋贵集团斩草除根。

    不得不承认,在朱元璋面前没有,更不可能有其他的赢家。

    此时此刻。

    当画面播放到这里的时候,无数的观众,都已经忍不住,纷纷发送起弹幕了。

    “可惜了,刘伯温最终还是少算了一步。”

    “是啊,激流勇退的刘伯温也难逃厄运,实际上,还是因为朱元璋太狠了。”

    “但我觉得,刘伯温就是被后人吹出来的,在朱元璋身边,他就是一个参谋吧。”

    “可惜了,刘伯温是辅佐大明一统江山的军师,而(了诺的)我觉得,他在文学上应该更有建树。”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期的主角,选的好啊!”

    ……

    在明朝以后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不仅是民间,在官方撰写的《明史》中,对刘伯温文采的评价也是卓尔不群:“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可以说刘伯温是为将足智多谋,做学满腹经纶。

    那么刘伯温究竟是何许人?

    为何能有着这样高的赞誉?

    刘伯温中的“伯温”是字,他本名其实是叫刘基。

    刘基出生在元至大四年(1311)的浙**田九都武阳村永。

    民间传说,刘基的母亲富氏在为刘基的爷爷奶奶迁坟以后怀上了他,这一怀就是十二个月。

    好不容易生下来,小小的刘基却不会哭,只是睁着大眼睛打量着,直到“接生的道士”扎了刘基一针才开始大哭。

    刘基祖上就曾出过不少武将、名臣。

    七世祖刘延庆是北宋末年的武将,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时把守京城,后城破在逃亡的途中被杀。

    六世祖刘光世,则更加了不起,是南宋抗金的名将,被称为“中兴四将”之一,官至太师,封杨国公。

    祖父刘庭魂,曾任元朝太学上舍,在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方面都有建树。

    到了他父亲刘炝,担任遂昌教谕,家境依然还算不错。.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