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作者是大肉大鱼的小说 > 正文 338:这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

正文 338:这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大奸大恶之徒,他的作品不收录在《四库全书》之中,还能理解。

    那姚广孝作为“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曾帮朱棣夺取天下,为何也不受乾隆待见呢?

    其实。

    不只是乾隆不待见姚广孝,在许多明朝后期的官员心目中,姚广孝的地位也很尴尬。

    明朝嘉靖年间,姚广孝一度被撤销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历史上的姚广孝,到底是正是邪?

    明朝传奇僧人姚广孝,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为何不愿意脱下僧衣?

    一个接一个的小沙弥。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父母和大哥去世之后,决定到皇觉寺做一个小沙弥。

    不久后。

    因为闹饥荒,寺庙得不到施舍,朱元璋只有云游乞讨,到了公元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朱元璋重回皇觉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21岁。

    与此同年。

    一个14岁的小童也出家做了小沙弥,此人姓姚,法号道衍。

    若干年后,道衍协助朱棣登基,朱棣恢复他的“姚”姓,赐名姚广孝。

    姚广孝本是苏州人,其家族世代行医,他的伯父曾是当地的名医。

    到了姚广孝这一辈,正值元朝末年乱世,世道不好,伯父对子侄们说:“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简而言之。

    在战乱年代,做一个医者风险太大,他希望孩子们要么做学问考功名,光宗耀祖;要么出家为僧,做一个方外之人。

    14岁的姚广孝似乎“看破红尘”,他选择出家为僧。

    其实。

    在那个年代,僧人不涉政治,寺庙的确是一个避祸的好去处。

    朱元璋去了,姚广孝也去了。

    事实证明,姚广孝出家,并非一心向佛。

    他出家期间学过天文,又拜过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道术和兵法。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舞文弄墨,他和明初文学家高启成为挚友,经常在一起写诗作曲。

    自古以来,寺庙里似乎都不缺少虔诚的佛教徒,而缺少那些博览群书,诸事皆能的“奇僧”。

    此后数十年。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开始争霸,而在江湖上,有一个叫“道衍”的奇僧逐渐出名,很多方外之人争相与之结交。

    姚广孝最著名的朋友莫过于明初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久闻道衍之名,始终未曾一见。

    明朝建立后,姚广孝游嵩山,偶遇袁珙,袁珙看到道衍的面相后,给了道衍一个预判,《明史·姚广孝传》云:

    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道衍大喜。

    袁珙擅长看相。

    史载他“凡百算,无一误”,他认为姚广孝有三角目,形态如病虎,将来必将是个“异僧”,说不定会是刘秉忠之流。

    刘秉忠。

    是元朝初年的奇僧,曾辅佐忽必烈,忽必烈的“大元”国号就是刘秉忠的建议。

    当时明朝已经建立,刘秉忠自然是反面角色,袁珙说姚广孝像刘秉忠,实际上是贬义。

    但姚广孝听完后,“大喜”,他似乎很得意。

    后来,姚广孝到北京后,还专门去拜谒刘秉忠之墓。

    可见,姚广孝虽然是一介僧人,但心中早有抱负,他想成为刘秉忠。

    从南京到北京。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孝慈高皇后)薨逝。

    按照礼制。

    僧录司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为马皇后诵经。

    姚广孝在这一次被选中,从天界寺来到南京皇宫。

    也290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姚广孝早就看出朱棣有帝王之相,于是在诵经时趁机接近朱棣,对朱棣说:

    “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意思是说,燕王如果你把我带到北京,我可以送一顶白帽子给你戴。

    “王”字上面加“白”,乃“皇”字。

    朱棣听闻后,当场很不高兴。

    然而私下里却在运作这件事,后来朱棣返回北京,果然令道衍前往。

    这段记载。

    出自《明史纪事本末》。

    其实。

    这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因为当时朱棣刚刚当了两年的燕王,而且太子朱标尚在,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在,朱棣当时恐怕还没有如此野心。

    姚广孝之所以能入京,应该如《明史》所说,他和朱棣“与语甚合”的缘故。

    后来。

    姚广孝到了北京,担任庆寿寺主持。

    之后,姚广孝频繁出入燕王府,《明史·姚广孝传》云:

    (姚广孝)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一个藩王,一个僧人,两人频频相见,而且屏退众人,言私密事。

    至于说什么,恐怕不会不敏感。

    不论民心,只知天道。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十分悲痛,曾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结果被刘三吾等大臣极力反对,朱元璋最终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六年后,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后,听信黄子澄等人的建议,立即开始削藩。

    一时间,周王、湘王、齐王、代王等纷纷被削,其中,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湘王更是被逼得**而死。

    远在北京的朱棣如坐针毡。

    《明史》记载:

    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

    劝朱棣起兵的人,正是道衍。当时朱棣认为,自己不过是小小的藩王,无法和朝廷抗衡,朱棣怕自己不得民心。

    姚广孝云: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就这样,朱棣和姚广孝开始了他们的“大事”。

    当时。

    建文帝之所以没有先动朱棣,因为朱棣“势大难图”,打算徐徐图之。

    而这也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