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明溪漱石 > 正文 第265章 门户大略(一)

正文 第265章 门户大略(一)(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大臣们朋党现象。汉代的党人,大多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唐代的党人,小人占多数,但其中不乏有才干者;宋代的党人,君子居多。然而,一旦朝堂上朋党之论兴起,必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直至国家衰败灭亡。那些才智出众、品行正直的士人,本应是社会所仰赖的栋梁,却被冠以党派之名。于是,他们的智慧和策略,都用于彼此内耗倾轧,无暇顾及国家大事。并且,指责别人结党的人,自己往往也是有党派的。这个党派衰落,那个党派兴盛,后起的党派往往还不如前。这种祸患蔓延影响宗庙社稷安危,本就是意料之中之事。

    到了明朝,在万历皇帝即位之前,尚未有明确的党派名称。直到四明人沈一贯担任内阁首辅,他自恃才华,不愿屈居人下,而当时,一批贤良之士如顾宪成、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人,他们耿直自负,时常与内阁意见相左。沈一贯的追随者多为言官,而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吸引了众多重臣名流前往,这便是东林党形成的开端。关于确立皇位继承人的争论兴起时,当时的重臣名流们都认为按照长幼顺序确立太子是天经地义的,纷纷上书请求尽早确立太子。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谏言者的无功可居,听到的人也不能将此指认为罪错。然而,皇帝认为他们是有意拥护太子是期待将来能因此获得富贵,所以对于群臣上书谈论这个事情很不高兴,当然即使他们不谈论,皇帝也不会主动去做。假如他们请求的这件事当时就得到皇帝批准同意,不仅后来皇帝与儿子之间不会产生隔阂猜忌,而且朝臣们也不会因此事被指责为丧失气节。

    当时,大臣们的初次请求未获皇帝允许,再次请求则遭到了皇帝严厉贬谪,此后甚至有多大臣因此被廷杖,皇帝对这些贤良之士非常仇视,极力打击严惩他们。尽管皇帝本性仁慈,内心并无恶意,只是希望平息争论,但这样一来反而引起更多议论。于是,内阁诸辅臣中,只有山阴人王家屏、归德人沈鲤与言官们一道坚持请求,皇帝未予采纳,二人因此被贬归乡里。其余如沈一贯、申时行、王锡爵等人,表面上以调和为名,也未曾没有委婉且坚持地向皇帝提出这些请求,但其实心中也认为言官们多事。皇帝认为这些大臣鼓动舆论,内阁也以同样理由指责他们。然而,言官们的进言忠言逆耳,而调和者们的言辞则显得甜美好听,于是皇帝就将言官们视作不怀好意的结党之人。

    申时行性情宽和,他所贬黜的人不久就会被重新起用,而沈一贯则仗权好胜,被他贬黜的人虽然离开了官场,名声反而更高,东林党人的名声因此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论被视为公正理性的意见,即便朝廷也常常以他们的看法来衡量是非。东林党成员逐渐增多,其中不乏追求名利、急于求成之人。起初东林党的领袖人物都是君子,后来越来越多的好名之徒、浮躁之人也依附于东林党。由此,关于淮扬巡抚抚李三才的不利舆论就开始兴起。

    淮扬巡抚李三才是西安附近之人,年轻时就声名显赫,所到之处都颇有威望,但他虽有才华,却品行不端。当他担任淮扬巡抚时,觊觎更高的职位,广泛结交宾客。这些人每日都在顾宪成身边称赞他,顾宪成因此对他产生了好感,也替他宣扬声誉。那些指责李三才的人,认为他给东林党人带来了污点,李三才便利用权谋之术与那些人针锋相对,朝廷舆论对他的谴责批评也更为强烈,东林党也因此受到很大牵连。

    不久,朝廷发生了妖书案,并兴起大狱,清流派大臣因此面临极大的危险。接着发生了“梃击案”,朝廷两党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所谓“妖书”,是指《续忧危竑议》这本书,无人知晓其真正作者是谁,大致内容是说虽然夺取年纪最大皇子的储君之位很难,但当今世上豪杰如沈一贯(四明人)等人能够辅助此事成功,这似乎是出自清流派大臣之口,目的是为了倾覆沈一贯等人下台。也有人说这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