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荔景 > 正文 70-80

正文 70-8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的带货直播通秦皇汉武》 70-80(第1/15页)

    第71章 第 71 章 逛故宫(增加1000字……

    天幕下, 之前还很兴奋地看着这一切的众人顿时沉默,半晌后才有人开了口。

    明,朱元璋很是不屑地骂道, “这群洋人, 果然是脑子不太好使,竟然连男装女装都分不清, 真是糟蹋我华夏的衣服。”

    马皇后为人温和, 笑着道, “这洋人不了解咱华夏的文化也再所难免,但他们愿意换上咱大明的服饰, 想必也算是仰慕我华夏文化。”

    朱元璋听了这才舒心了几分, 摆摆手道,“既然这样,那朕就不跟这些洋人计较了。”

    乾隆此时本就处在听见自己的墓被盗的愤怒之中, 看见那天幕上的洋人们竟然穿着他身上的龙袍更是暴怒。

    “可恶!可恶!这群洋鬼子!竟然还敢穿朕的龙袍!朕要把这些人都赶出大清!”

    然而天幕中的人相隔了几百年, 他完全无可奈何, 能做的就是把宫廷里的那些传教士、画师赶出去。

    可是真的要赶走吗?想到天幕中提及的未来,这几年越发刚愎自用的乾隆第一次有些踟蹰。

    ……

    姜宛此时站在太和殿广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时, 也是嘴角一抽。

    她之前也刷到过不少外国人穿汉服女装的小视频, 她当时还以为多半是博主们博流量,外国人虽然不懂华夏文化但也能分辨男女吧!

    结果没想到今天她竟然看见了现场版!

    不过姜宛倒并不是觉得他们不能反串, 毕竟自己之前也想过反串穿龙袍, 但这些人要反串女生之前能不能把胡子刮一刮啊!

    姜宛忍了又忍, 还是没忍住吐槽道,“果然洋相还是得洋人出啊,别说还真有喜剧效果的。不过他们可能也不觉得是出洋相,他们认为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性别也说不定呢, 毕竟现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种性别了,这人说不准是个身体男心理性别为女但是又喜欢女人的蕾丝边呢!”

    天幕下的古人们先是会心一笑,但很快又是满脑子的疑惑。

    一共不就男、女两种性别吗?哪怕加上太监也就三种性别啊?怎么可能冒出一百多种性别?难不成后世的科技已经高级成了那样,还能自创性别?

    不过姜宛也没有多纠结,她吐槽了几句就转移了目光,开始带着大家逛了起来。

    “之前我也来过几次故宫,但也不敢说我多了解故宫。不过故宫作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著名景点,相信大家应该也不会陌生,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佛系的逛一逛吧。”

    明清的皇帝们:的确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从小到大在这长大的!

    其余朝代的皇帝们则是一脸懵逼:别啊!我们是真不了解!

    不过说是这般说,因着太和殿广场实在是有些大,姜宛还是边走边介绍。

    “北京其实是从元朝时开始作为都城的,当时被称为元大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南京。但大家都知道朱棣靖难之役之后便计划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当然迁都首先便是要建造皇宫,于是永乐四年,朱棣便着手开始修建北京的都城。当然首先便是搜集到足够多的宫殿修建的建筑材料。大型的木材多在深山老林之中,于是获取足够多的木材、石材,朱棣还先修通了大运河,而后民夫将木材从崇山峻岭中抬出,然后送至长江,然后经由运河一路北上运输至北京。至于故宫所用的石材,则多是采自北京周边。”

    “经过11年的材料搜集,永乐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在元大都的宫殿基础上正式动工修建,到永乐十八年基本上竣工。”

    “朱棣前后征召十万余民夫,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如今眼前这座气势宏伟的紫禁城,而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

    明永乐初年,朱棣此时则是出神地望向天幕,北京紫禁城的一切都还在他的构想之中。

    然而看着天幕上展现出来的一切,他满意地合掌大笑,“不错,这皇宫建得不错,甚合朕意!”

    一旁的朱高枳欲言又止,他怎么觉得这姜姑娘有些言外之意,他爹一点没听出来吗

    永乐朝无人敢提,洪武朝便是一片鸡飞狗跳了。

    朱元璋心中一边暗暗羡慕,一边又很是肉疼。

    他一向抠门,看着这么气势磅礴的宫殿不禁在心中计算得花多少钱。

    虽然之前已经从小说里大概知道了朱棣靖难的前因后果,也知道了他迁都的缘由,但朱元璋依旧有诸多的不满。

    他不由瞪了一眼一旁的小朱棣,“你这个败家子,迁都也就罢了,怎么还造这么大的宫殿?朕一向教导你们要节俭,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小朱棣也偷偷摸摸看了写他的那本小说,他一边吐槽小说里自己竟然会爱上蒙古公主的剧情,一边又为小说里自己英姿而自豪。

    那可是封狼居胥耶!他竟然把蒙古人打成了那样!

    至于小说里他的其他举动,比如迁都啥的,造皇宫啥的,他完全没有注意。

    不就是让人造个宫殿嘛,这不是很正常吗?一点都不酷!

    然而现在看见紫禁城后,他还是忍不住心神激荡,突然间有些明白古代那些帝王们为什么那么爱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了。

    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壮举时,便被他爹的一声怒吼给吼清醒了。

    小朱棣如今可是很清楚前因后果,当即理直气壮地反驳道,“爹,那元大都的宫殿都破成那样了,要迁都怎么可能不修宫殿?您以后不也想迁都,还让大哥去长安考察了,若是您能办成,不一样会让人修建新的皇宫?”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长安”这两个字一出瞬间唤醒了朱元璋心中的伤心事,他一时间也顾不得形象,脱下自己的靴子就追着小朱棣开打。

    “你还敢说老子!咱这次绝不会派你大哥去长安!更何况咱虽然有心要迁都,但这不是没迁吗?你怎么知道咱会像你那般奢侈?”

    小朱棣却是根本不信,依旧不服,“哼,爹你就说得好听,你就说得好听,我看你也没少享受。”

    然后他就得到了朱元璋的靴子直接摔在了脸上。

    小朱棣到底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道,“爹,我错了,我错了!我以后要是能当皇帝迁都,肯定就在原本的宫殿上修缮一番就行了!”

    ……

    姜宛倒不是真的如朱高炽猜的那般想要阴阳怪气,只是古代这大兴土木之事哪怕只是说出事实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了。

    她的一番话说完,人也到了太和殿前。

    殿门依旧被拦着,但能通过大门看到大殿内部的龙椅以及匾额,一如前几次她来看时的样子。

    姜宛调转镜头,将殿中的景象拍了个一清二楚,也让各朝古人看了个明明白白。

    皇帝们不由跟自家宫殿比较了起来。

    西汉,刘彻抿了抿嘴,“这明清的大殿完全不如大汉的宫殿,看起来小气得很,也就那龙椅看起来有点意思。”

    唐贞观,大唐的审美一向是开阔大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的带货直播通秦皇汉武》 70-80(第2/15页)

    ,建筑更是建得高大。

    李世民也摇头道,“不是说这后世的技术进步了吗?为什么这宫殿看着还不如咱大唐的大?难不成他们喜欢小的?可是听那姜姑娘讲那朱棣特意在全国搜集大的木料,也不是喜欢小的啊。”

    有这样疑问的自然不止李世民,于是他们纷纷发弹幕询问了起来。

    【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这宫殿看着远不如大唐的宫殿,难不成这时代进步,建筑技术还退后了?还是那明朝的皇帝不喜欢大的?】

    【李氏族谱清理大师:太宗所说的没错,咱大周的大明宫气派多了。】

    【掌上明猪:也不如咱大汉的未央宫!太小气了!】

    ……

    朱棣正沉浸在自己所建宫殿的恢宏之中,结果便看见了天幕上汉唐皇帝的吐槽,他顿时怒了。

    这是他不想建得更大吗?还不是那些参天大树早就被前朝给砍掉了!

    他刚想发弹幕反驳,姜宛这时也看见了他们的弹幕,开了口。

    “的确,从我们现代人特娘的角度看,紫禁城已经很大了,但据考证汉唐时候的宫殿其实更大,特别是大唐的大明宫,据说是紫禁城的4.5倍。”

    “但是紫禁城之所以比前朝的宫殿还小并不是因为技术的退步,而是因为大型的木头没了啊!毕竟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几百年上千年,但是人类砍伐树木只需要一天甚至几分钟。于是经历好几个朝代的大兴土木后,华夏大地上适合建造大型宫殿的树木越来越少了,后世帝王的宫殿也只能越建越小。”

    姜宛这话一出,朱棣顿时兴奋起来,连忙开炮。

    【Judy:你们还好意思说呢!你们把树都给砍没了,知道后世找建房子的树木有多难吗?你们怎么还能倒打一耙嫌弃!】

    天幕下汉唐的帝王们不由得有些心虚,似乎的确现在山中的树木少了不少。

    然而帝王们大多不愿承认是自己的错,纷纷甩起了锅。

    【掌上明猪:没地方住了,难道还不能砍几根木头建房子吗?大汉跟你们大明相差一千多年,大汉砍的树到明朝肯定长成了,跟大汉有什么关系?】

    【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就是,你们大明还是从你们的前朝找原因吧。更何况大唐建宫殿也是砍得关中的树啊。】

    ……

    姜宛看着弹幕上这些甩锅的言论,很是有些好笑,这些人可真是入戏,连这都要争起来。

    不过这位“二凤陛下”怎么还很自豪他们砍得是关中地区的树啊?他难道不知道后果吗?那她可要创上他一创。

    “的确,大唐砍得几乎都是关中一带的树木,结果导致关中地区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连年缺粮食,甚至皇帝都得去洛阳乞食,唐之后长安也再也当不了都城了。”

    原本还自信满满的李世民顿时石化,他想过很多原因后世为什么不沿用长安为首都,心中还暗暗嫌弃过他们眼光一般。

    那北京虽然能够联通南北,但他大唐的长安也一样能嘛!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长安不再作为首都竟会是这个原因,他们不就多砍了几棵树吗?

    姜宛大概也是觉得自己有些夸张了,又加了一段话补充。

    “当然不能只怪唐朝一个朝代砍树,实际上是一个个朝代积累下来的。从秦朝开始,关中地区就大兴土木,几乎将整个地区的大树都砍遍了。而我们现在知道树木是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对生态系统的维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被破坏,百姓的田地自然也逃不掉。据唐代的史料推测,唐朝当时良田的流失率高达86%!再加上彼时长安都城人口超百万,于是乎关中平原地区再难自给自足。”

    “当然有的人会说,可以从别的地方运输粮食嘛,唐朝的皇帝的确也是这么干的,从唐高宗时期,长安便从外地大规模运送粮食了。然而大家可以看地图,长安并没有适合通航的河流,导致运输成本极大,甚至一度连李唐皇室都难以承担。”

    “于是唐朝皇室就又想了一个别的办法,我们带着人去粮食多的地方不就行啦吗?于是唐高宗就常常带着彼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去洛阳乞食。而等到武则天登基后,她更是常居洛阳。洛阳一度成为了实际上的首都。李隆基上位后,大概因为他对洛阳有阴影又或者是避免奶奶对自己的影响,他重新带着人迁回了长安,但是却也并未实际解决长安的问题。”

    “同时随着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整个北方变冷,经济中心也进一步南移。再加上唐末乱世,战乱导致长安进一步没落,后续的朝代自然再不必选长安为都城了。”

    “当然比较地狱的是有的朝代也是没得选,比如南宋,长安都被异族给占了,北宋虽然好点,但是再往北走一段距离就是宋辽西夏的边界线了,自然也不可能定都在长安。”

    “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标考察过长安,但最终还是作罢,除了因为太子早逝外,也因为明的边防压力主要在北京一带,而不是长安一代,所以明要迁都只能往北京迁。”

    北宋,赵匡胤觉得自己心脏又被狠狠扎了一刀。

    说长安就说长安,不用再三提醒大家大宋没能完成大一统!

    而此时一向雄才大略、眼光长远的李世民也是难得地沉默了。

    如今还是初唐时期,他正想尽办法增加大唐的人口,现在的关中平原还有许多良田没有分出去。

    结果只到了他儿子那代,关中的粮食竟然便已经不够吃了!

    可是人口又是国之根本,不发展不行,难不成他之后也要带着皇室和大臣去别处乞食?亦或是学那大明直接迁都?

    第72章 第 72 章 后宫(增加1500字)……

    关中到底是他李唐的根基, 李世民很是不甘心,当即发弹幕询问。

    【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主播,难道没有让长安继续当首都的解决之法?特别是大唐该如何避免皇室的粮食都不够吃!】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