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19章 杨涟第1页/共1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杨涟,字文孺,号大洪,应山人氏。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606年)考中进士,刚开始被朝廷任命为常熟县令,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此处原文笔误,应该是“忠烈”)。杨涟最初担任县令,随后升迁并历任户部、礼部、兵部给事中,历经三朝,因参与“移宫”事件而被朝中群小所忌恨。天启庚申年(公元1620年)冬天,杨涟告老还乡,天启癸亥年(公元1623年)被朝廷起复,升任礼科给事中,历任都御史。他看到魏忠贤与客氏专权,便率先上疏声讨魏忠贤。

    天启四年甲子(公元1624年)六月初一日,杨涟上疏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此举令魏忠贤极度恐慌,数日后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声称有人图谋加害他,并且诽谤皇帝。皇帝说:“前几日有科道官员沈参被立枷受刑之事,你是什么意见?”魏忠贤感觉此时皇帝态度不明,便将杨涟的奏疏隐匿,未呈送皇帝。

    内阁首辅叶向高与魏忠贤关系较好,从中调解,魏忠贤便暂时不追究此事。朝廷言官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但都被他扣下不报皇帝。几天后,当天的二更左右,魏忠贤私自封发墨敕,不经内阁审议,径直送到相关部门,将杨涟等人削职为民。正值酷暑时节,杨涟被戴上铁枷铁锁,如同遭受炮烙之刑般痛苦。京师数万士民涌上街头,悲痛挽留,甚至有人欲砸碎官旗,强行救出杨涟。杨涟四面叩头,以君臣大义劝说众人散去。到达京师后,杨涟竟被押送至锦衣卫镇抚司。许显纯审问杨涟,问道:“你为何首倡移宫?”杨涟回答:“我只看到干清宫的宁静和皇帝应当受到的尊重,旧宫人应当避开新天子,九卿科道官员对此都有联名公疏,至于宫内是否相处得宜,与我们这些请求移宫的人无关。”许显纯又问:“你为何陷皇帝于不孝?”并示意用刑。杨涟答道:“有天日在上,这里是明心堂,不要将这里变成昧心之地。”许显纯又问及大计(考核官员)之事,杨涟答道:“大计之时,我在家,我在京城时还未遇到大计。现在考选的官员,为何不传来当面对质?”许显纯又问熊廷弼贪污之事,杨涟答道:“辽阳未失守时,我就已上疏弹劾,怎能等到广宁失陷后反而为其开脱?你们可以查看熊廷弼的供词,是否有改动半个字?”许显纯又下令加重刑罚,杨涟回答:“还加什么刑?我到了这里,只有死路一条。”

    许显纯按照魏忠贤的密令,对杨涟施以种种酷刑,使其肉绽骨裂,并诬陷他收受贿赂二万两银子,每隔五日就要审讯一次,杨涟全身鲜血飞溅,多次昏死过去又复苏。许显纯甚至用铜锤击打杨涟胸部,导致他肋骨全部断裂,又用铁钉贯穿他的头顶。杨涟立刻死去,时间是七月二十四日。

    杨涟死的当天晚上,天空出现白虹横跨的现象。七天后,才有允许埋葬杨涟尸体的旨意。杨涟的灵柩被抬出后,田尔耕又派人劫走,将棺木放在烈日下暴晒,导致尸体腐烂,蛆蝇遍布,只剩下几片血衣和几根残骨,用劣质木材草草装殓。杨涟的老仆因牵连被追赃致死,家族中一个年仅三岁的幼弟受惊而死,亲戚朋友被关满监狱,家中财产被洗劫一空作为赃物。直到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杨涟才得以被朝廷追赠谥号,其子荫封为国子监生,其子名叫杨之易。

    译者注:1.给谏,明朝对六科给事中的一种别称。给事中为监察官职,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负责稽察六部事务,对奏章进行审核,有封驳权,可对政令提出异议,具有谏议和监察职能,品级不高,但事权较大。

    2.杨涟是明朝末期着名的谏臣和东林党领袖,以其忠诚耿直、清廉无私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尤其是在维护朝纲、反对阉党专权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他曾多次上疏弹劾权阉魏忠贤,列举其二十四条大罪,矛头直指魏忠贤的种种不法行为和对朝政的干预。他还在在移宫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力主太子朱由校即位,并协助稳定了宫闱,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大局的把控能力。

    然而,杨涟的忠直触犯了阉党的利益,导致其遭受残酷迫害,终因冤狱饱受折磨而死。他的死,进一步激发了当时人们对阉党专权的愤怒,也加深了人们对正义与公正的渴望,从而在历史上塑造了他作为忠臣烈士的形象。

    总体来说,杨涟作为明朝末期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典范,对于后代而言,杨涟是一个坚守信念、不畏强权、甘愿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楷模。然而,也有人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和角度,对杨涟在某些具体决策和做法上持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其在历史上作为一个伟大忠臣的地位。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