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109章 黄河告别地上河(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若我大明能凭空多出这么多良田,朕可以一次性安置数十万百姓的粮食问题……”

    万历三十六年时,大明统计田亩数量达12亿亩以上。

    只可惜大多都在藩王、士绅、官员、勋贵手里,若是能够凭空多出许多,的确可以一解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泥沙问题,中国在河南境内小浪底水电站,小浪底把排沙功能做到了极致。

    小浪底不仅可以在小浪底水库蓄水,也可以人为制造洪峰,从而冲刷中下游河道,大量的水流搅动河床,让泥沙无法堆积。

    从22年开始,黄河下游河道平均下切31米,不但解决了黄河河床抬高的问题,山东的一些盐碱地因为泥沙变农田,平均亩产增加2%以上。

    此外,这台中国研制的浚河7号,平均每小时的抽沙流量达到45立方米,每月能清除4万立方米的泥沙。

    抽取的泥沙,可以填平周围的矿坑,改良土地,增加耕地。

    而在中上游,另一个重大项目,三北防护林,正在减少黄土高原的泥沙流失。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则是提升上游生态涵养能力。

    下游排沙,中游固沙,上游增水。

    有了这一套水利系统,黄河在未来,或许真的可以告别‘地上河’了。

    天幕讲完了。

    万朝观众们这才回过神。

    南宋。

    赵构并不怎么关心后世的黄河是怎么治理的。

    反倒是……

    “天幕上后人的黄河,好像将河道改回去了……”

    “哎,要是这黄河现在全都在金国境内该多好啊。”

    “8次大规模改道,18次小规模改道,1593次决口。”

    “多给金人来几次,淹死这群金人。”

    此时的朝堂上早已没了秦桧的身影,岳飞成了主战派的代表。

    “陛下,即便黄河全都在金国境内,我大宋恐不能独善其身。”

    瞧见赵构又在幻想,他纠正道。

    赵构点点头,“嗯嗯,爱卿说的是,不过若真如此,定是金国损失更大,是北伐良机啊。”

    “黄河决口,道路断绝,粮食无法运输,我大宋如何北伐。”

    “陛下忘了建炎二年时候同意杜充掘开黄河的提议,产生了什么效果吗?”

    赵构有些尴尬。

    当初他是同意了这个决策的。

    也的确迟缓了金人的进攻锋芒。

    不过后续造成了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这在赵构看来很值得。

    但在岳飞看来却并不合适,他不会用百姓的性命去换取战机。

    大唐。

    李世民已经习惯了。

    天幕总是会说一些他们朝代无法复制的工程。

    “朕记得《汉书》有言。”

    “斩伐林木,无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历朝历代虽然有人意识到了相关问题,但从没有谁真正用这种方法去治理黄河。”

    相较于黄河下游的能够抽走泥沙的船只,亦或是那高耸雄伟的大坝,毕竟是后世之人,能够建造出这样的工匠造物,他们已经习惯。

    但这防护林倒是给了他们新的思路。

    “历朝历代都是只知破坏,皇家宫殿、官绅宅院,民间砍柴皆是无有节制,想来……这也是天幕所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吧。”

    “后人能够意识到,并建设‘防护林’,想来也是一项大工程,不知要穷尽多少人力啊。”

    “哪怕不言科技,只说人力,后世有十四万万,我大唐,难以模仿啊。”

    闻言,虞世南说道。

    “陛下,臣以为大唐无需模仿后世。”

    “且不说黄河水患尚未到达天幕所言的地步。”

    “孟子就曾有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我大唐只需要颁布律法约束百姓,陛下克已从简做出表率,臣不言有多好的效果,至少……黄河水患不至于发展到后世所言的那样,多次改道,上千次决口。”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