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无错版 > 正文 第十四章 国子监改革

正文 第十四章 国子监改革(第2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救济。这样祖父哪怕不看孙儿的奏折内容,光看表就能大概清楚是个什么事情,并且对于严重程度也会有一个预估。孙儿估计不过千字就能把事情说个清楚,朝廷也可以根据所奏情况,做出应对。反观孙儿前些时日看到的奏折,那个知县倒是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但是孙儿看完只知道这个地方遭了灾,具体情况孙儿还得再去了解,一来二去甚是浪费时间,而且救灾如救火,多延误一刻就多饿死一些灾民。”

    一直同情百姓的老朱恨恨的道:“看来俺打茹太素是打轻了。”

    “祖父看武人的奏折是不是更为轻松。”

    “确实如此。”

    “祖父,其实这就是答案,奏折的目的是为了让俺们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看底下臣子有什么文采,真有本事就该用几句话把事情说清楚。俺看过最可气的一份奏折就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结果总结了一下就是:启禀陛下,这里下雨了,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上次孙儿去武英殿,统计了一下,当天孙儿在的时候,祖父批了约莫100份奏折,其中74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祖父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花了约莫八成的时间。祖父勤勤恳恳的批阅奏折,结果主要时间竟然都浪费在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上。”

    朱元璋:“既然你说了那么多,那么说说你的想法。”

    朱允熥:“朝廷奏疏皆以白话,要求简明扼要,不得产生歧义,与所奏之事无关的一律不得写入奏折内。”

    朱标:“允熥,这是不是不太好,以前也没这样过。”

    “爹爹,孩儿说过,为何武人的奏报如此便于阅读,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孩儿认为,他们写的奏折比满腹经纶之辈要好,奏折是用来说事情的,不是用来展现文采的。以前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不可以有,有问题就需要想办法找到解决之道。”

    朱元璋:“你这孩子,怕是今天上午让那常开森来奏报兵仗局之事的时候就在铺垫了吧。”

    朱允熥也不否认,只是问道:“祖父觉得兵仗局写的好不好?”

    朱元璋肯定的说道:“好,俺一扫那奏报,就知道个大概了。”

    随即祖孙二人对答道:

    “若是祖父和爹爹看的大部分奏折都是这样的,是不是每天也能多些时间休息?”

    “哈哈,你说得对,俺明天就把这事情给办了。还有你前些时日在宫里练出来的那其余七个太监都能像刘瑾一般?”

    “祖父,这个刘瑾最是机灵,但是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这七人也不会差的太多。”

    “那你的这个方法能训练朝臣吗?”

    “祖父,可以是可以,但是朝政更为繁杂,而且大部分人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数人也不愿改变,与其这样没几个人愿意配合的强行改变,不如另起炉灶。到时候真正肯做事的臣子会去尝试着改变自己的,不会改变的只是那些尸位素餐之人。”

    “莫非你是想从国子监入手。”

    “祖父明鉴。”

    “前些日子俺也问了保儿,看起来国子监也不容易改。”

    “孙儿认为这是因为前些年祖父停了科举,很多人被迫选择了国子监,但是心还是向着科举的。咱们可以弄一个过渡性方案,在国子监推行新学,这几年新学旧学并举,几年后逐步舍弃旧学。”

    “你这样不怕没人来读国子监?”

    “孙儿不但不担心,还觉得应该扩大。目前国子监有四种: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孙儿在想既然地方上有童试,那么为何国子监不能扩大到童监;荫监的范围扩大到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贡监由州府报名,再由各地学政通过考核录取;举监的范围扩大到秀才。”

    “允熥,俺不太明白,你这么改了也不一定有人来啊。”

    “孙儿说过,国子监的人才首先是要忠,如果连俺们的政策都不响应,忠这点就值得怀疑。因此那些官宦子弟大多数都会来。而且孙儿说过,现在的科举就是儒家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筛选,把他们喜欢的人才硬塞给俺们,俺们只是负责排序,但是儒家喜欢的人才一定是俺们大明喜欢的吗?北宋、南宋、辽人、女真人、鞑子,儒家是为谁都能效力,到了哪里都能科举,甚至孙儿听闻那高丽也有科举。俺们大明需要真真正正忠于大明的人才,而不是忠于他儒家的人才。最后祖父完全不用担心没人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汉初兴黄老他们学黄老,汉宣帝外儒内法,他们也就外儒内法,从公羊儒再到理学,那些个读书人有几个是真正有信仰的?更有甚者那五代的南汉定了宦官才能当官,那些个饱读圣贤书的人还不是把自己阉了去当官。只要国子监每年都有稳定的入仕渠道,只要后续国子监出来的学生也能位居高位,那么孙儿只担心以后国子监还要不断扩建。”

    “好,标儿,俺觉得允熥说的也有道理,俺们就先这么改着。”

    朱标:“爹,就定在明年元旦吧,允熥你也好好准备下,俺今天看了那兵仗局的奏折,写的确实好,实用。爹相信你。”

    朱允熥应道:“爹,俺对工部、户部的教材有些想法俺借驸马梅殷之手来参与;兵部的俺觉得得让魏国公和表伯参与;另外地方知县教育也加入国子监,地方上目前主要还是以农事、刑名、缉盗为主,不要求知县每样精通,但是至少每样都需要懂,再根据各自擅长安排适合的地方就任。孔子讲究因材施教,那么俺们大明就来个因才施用,人尽其能。”

    朱元璋:“允熥想的不错,特别是那知县,俺觉得考量的有道理,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那句因才施用,人尽其能特别好。”

    朱标这时也问道:“允熥你铺垫了半天,说说吧,另外那7个太监你打算怎么用,要是有道理俺们也一并应了你。”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