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全本免费 > 正文 329:一行人,穿山越岭,披沥风雨!

正文 329:一行人,穿山越岭,披沥风雨!(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329:一行人,穿山越岭,披沥风雨!

    与此同时。画面仍在播放,并且,所有观众都看的无比专注。

    崇祯九年,徐霞客与迎福寺的静闻和尚结伴,辞别故土,一叶孤篷,沿赣江而行。

    两岸苍山,猿声阵阵,船行至梅林渡时,忽然窜出来一伙盗贼,打家劫舍。

    徐霞客弃船跳江,上岸后,仓皇逃向梅林村。

    后来,在梅林村保长的帮助下,又挂帆远航,继续前行。

    《荀子修身》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在通往大理的路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徐霞客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但他都靠着一份向往,渡过难关。

    他不辞辛苦,身手矫健。如果不说,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白天跋涉蛮荒,夜间笔耕不辍的人,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星云大师曾说:“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面对年龄,总有人遮遮掩掩,拒绝接受。

    他们忽略了,年龄只是数字,真正让人衰老的是自弃的心态。

    岁月不饶人,徐霞客也未曾饶过岁月。

    四年后,他终于到达了云南。

    望着奔腾的金沙江,他久久伫立,或许在这一刻,他给了自己一刻宁静的喘息。

    常年的徒步旅行,为徐霞客留下了严重的足疾。

    启程归乡时,已无法站立,只能坐着轿辇,山一程,水一程地缓缓走向故乡,也缓缓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崇祯十四年正月,抵达江阴半年后,徐霞客溘然长逝。

    然而,对徐霞客而言,他的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用岁月衡量。

    壮心未与年俱老,一生为热爱而活的徐霞客,他的心永远25年轻,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近代,有个德国人,叫李希霍芬,他曾说:“华夏读书人专好安坐室内,不肯劳动身体。要华夏人自己做地质调查,希望甚少。”

    说这句话时,他一定不知道,早在他出生的28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一位做地质调查的读书人。

    他叫徐霞客,游历30余年,写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是我们祖国地质地貌领域,经验认知的一大高峰。

    回顾徐霞客的一生,我们不禁感慨:因为热爱,他涉过三千道水,踏遍十万里路。

    因为热爱,他“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

    也因为热爱,他成全了自己,圆满了人生。

    最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人不能没有热爱。

    愿你心有所爱,如徐霞客一样,勇敢坚韧地飞向你的山峰。

    ……

    与此同时。

    画面如同惊鸿过隙般,一闪而逝。

    1499年,明朝弘治十二年,孝宗皇帝的案头上放着一本棘手的奏折。

    这份奏折关系着朝廷要职的更换,也牵扯了天下读书人对科举的信心。

    这事儿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说起,他叫徐经。

    这一年,江阴富商徐经进京赶考,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他在路上遇到了另一个赶考的人,这个人在当时已名满天下,他就是江南才子唐伯虎。

    二人结伴赴京,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时间在京城风光无比。

    不料,科考结束后,二人却被举报舞弊,皇帝下令彻查,查无实据。

    但为了维护科考的尊严,平息渔轮,徐经、唐寅被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告状的人也因奏事不实,被降了职。

    牢狱之灾过后,豪情满怀的唐伯虎,仕途却就此打住,以放浪狂癫的形象过完了余生。

    而徐经同学呢,一生默默无名,还背了个作弊的骂名。

    88年后,徐经的一个曾孙子降生了,他叫徐弘祖。

    徐弘祖自小就喜欢地经图志,博览群书却无心功名,十几岁去考个童子试都落榜。按当时求取功名光耀门楣的社会常理,考那么烂的话,回家怕要被一棍子锤死。

    不过,他的父亲徐有勉同样对科考深恶痛绝,看到儿子落榜反而乐呵呵地说:“儿啊,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想去哪就去哪儿吧!”

    大概是看到祖上图个仕途这么心酸,徐家人看开了,要什么权贵,中什么科举,去他的,爱考不考吧。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徐弘祖在少年时便立下的志愿:“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从20岁第一次出游,到55岁拖病体而归,30多年来,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今中国19个省市,留下了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是的,徐弘祖,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同时代的文人钱谦益所作的《徐霞客传》中描述。

    霞客曾登临峨嵋、瓦屋两座蜀地名山,且“北抵岷山,极于松潘”,甚至远达西域:“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穷星宿海”。

    但不少学者指出,传记中的游踪有夸大的成分。

    因为部分游记散失,已无从得知徐霞客完整的旅行线路。

    很多年来,我们对徐霞客的印象都是一名地理探险家、旅行家。

    更令人羡慕的是,他这辈子能一直游山玩水,似乎从来不缺一样东西,就是:钱。

    其实,徐霞客很缺钱,不少时候——比如被偷被抢以后,都需要靠借贷和朋友的赞助来维持旅行。

    幸运的是,机票、门票、酒店、美食这些现代人旅行必不可少的东西,在明代几乎都不存在。

    徐霞客出行,通常“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也就是说他主要就是靠脚走,累了就睡船上,睡山洞,实在不行随处借宿,反正古人都很豁达。

    比如在《浙游日记》里,徐霞客写道:

    欲归宿,托言马岭无宿店,遂止祠中。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