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忆乡愁 > 正文 第52章 村北头水磨坊

正文 第52章 村北头水磨坊(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52,村北头水磨坊

    多年前到荷兰旅游,到处都有风车的景致。导游介绍说风车具有童话世界的扑朔迷离,旋转延伸弯曲,看似静止,却充满动感,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融合,不由人遐想连篇。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引起了我的兴趣。

    因为在我家乡的村头,有一个水利磨房,高高大大的矗立在水渠的桥头边上,与荷兰风车很像,大小差不多,功能也是一样的,磨坊。

    村庄西北头,由一条古老而宽大的水渠缓缓由西向东流过,渠的两边垒着粗糙的石条和鹅卵石,形成桥墩,上面架着木条,是那种很古老的农村土木桥,上面可走人也可通过马车。桥边有一座水碾房,矗立着一个大大的风车一样的木转盘,无论春夏秋冬,它像一个个守卫村庄的战士,傲然挺立,下面是一座简陋的土坯房,里边还放着磨盘,轰隆作响。

    我小的时候,每个月都随着大人到磨房里去磨面或者磨米。家长在磨坊加工粮食,也让小孩在玩耍中帮忙。

    水磨,以水为动力,驱动磨盘,加工粮食。在渠水推动下,石磙昼夜不停的转动着轰鸣作响,长大后回村,静听渠水潺潺,看村田园风韵,想那繁忙的磨面碾米场面,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承载着我太多的童年时光和浓浓乡愁。

    每当看到这斑驳的水碾磨坊遗迹,我就不禁想到村里先人的智慧手艺和辛勤劳动,它是村里木工和石匠卯榫技术工艺结合的最好产物。

    那木材做成的磨轮,是我的亲戚刘木匠的手艺。

    水磨轮子直径大约三到四米,宽约半米,用均匀大小的板块套在一定距离的位置,形成间距均匀的方格,形成舀水斗,像风车的叶片一样,有几十个舀水计,每个舀水斗可容水约几公斤水,磨柱镶在磨轮的正中心,下方有个大石块作为支柱点。水渠上方用大块木板做成闸板,闸板可控制水量的大小。拉起闸板,水就顺着由宽到窄倾斜而下的水槽急速流下,这些水正好冲到下面大轮子的木板格上,使这个轮子转起来,哗哗的流水,冲击着木制水轮中的板叶,带动水轮转动,水轮带动木轴同步转动,在木轴另一端穿插两个对称的拨板,拨动碓杆的末梢,从而带动磨坊里下面的那扇石磨扇转起来。这个设计是很科学,是过去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说这个设计思路来自几百年前一批南方难民来到中卫,开垦农田,在黑山峡的下游的南长滩和北长滩以及童家营子沙河湾一带,制造水车,将黄河水抽到荒地上引黄灌溉。

    站在渠边,看着磨坊的遗址,渠水平缓的流动,磨坊渐渐的消失。我用手指着水渠说:你们看面前的水渠,比起黄河的宽阔来,它虽然狭小,带他流的却是黄河水,除了冬天,春夏秋三季一直在流动,他温柔、从容,缓慢,从来没有枯竭。它的水流轻柔如缎般流淌,如一个脾气好的女人,她不急不怒,没有一点脾气,浇灌和养育着我们的村庄以及四邻八乡。我们小时候在这里游泳,戏水,钓鱼,玩耍。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村庄的老人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新生的生命也来了一波又一波。水磨坊也老了,陈旧了,废弃了,被人们遗忘了,但这水渠和水还和过去一样,源源不断的在流淌,把黄河母亲的水洒向大地,浇灌万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王老师借题发挥,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这里的黄河水面和土地几乎处于平行状态,从汉朝移民到后来的历朝历代,尤其是到了清初,大力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土地,古老的灌溉水车和羊皮筏子,是中卫黄河水道上农耕文明的见证。2000多年来搞了许多水利工程,有美利渠、寿渠、角渠、跃进渠、七星渠等5大干渠,共400多公里。将黄河水引入平原,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