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卢作孚缓缓抬起眼,目光扫过两位忧心忡忡的老友,嘴角却勾起一丝淡然而略带讥诮的笑意:
“哦?传遍了?山城这边传的?” 他放下茶杯,声音不高,免得惊扰了他人,“那我倒要问问,宋家、孔家,还有那些神通广大的买办们,他们与南洋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白糖、橡胶、锡锭、尼龙丝袜……一车车地运回来,赚得盆满钵满,怎么没听说他们的产业被张弛吞了?
反而他们合同签得规规矩矩,货款结得爽快利落?”
刘鸿生和王崇年闻言一滞。
卢作孚继续道:
“还有南洋的陈老先生,德高望重,为了支援国内抗战,散尽家财,在山城后方建立橡胶厂,功勋卓着。
如今他虽然没在南洋合众国担任任何公职,可他多次往返民国与南洋。我也与他深谈过,提起张弛大统领,陈老言辞恳切,赞誉有加,言其雄才大略,重信守诺,一心为南洋华人谋福祉,从未说过半句怨言,更遑论‘小肚鸡肠’、‘没有容人之量’这等诛心之论。”
他端起茶杯,啜饮一口,语气转冷:
“我看啊,这‘没有容人之量’的评价,放在某些尸位素餐、嫉贤妒能、只知盘剥民脂民膏的人身上,倒更为贴切。诸位听到的,恐怕是某些人刻意散布的流言蜚语,意在阻挠我们与南洋的联系,好继续维持他们那一套罢了。”
这话已经说得相当直白,几乎是指着某些人的鼻子骂了。
刘、王二人脸色变幻,一时语塞,更是左右观察,生怕卢作孚这般诛心言论,被那些无孔不入的白党特务听了去。
卢作孚放下茶杯,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卢作孚行事,向来不是靠道听途说。南洋建国,是我华夏儿女在海外开疆拓土,拓展生存空间之壮举。同为炎黄子孙,岂能坐视?
我此番南下,就是要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耳朵去听。看看那张弛治下的南洋,究竟是何等气象。看看那里,有没有我民生公司,有没有我辈实业救国之人,施展拳脚的天地。
我意已决,诸位不必再劝了。”
雅间内一片寂静,只有江风呼呼作响。
刘鸿生和王崇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和一丝动摇。
卢作孚的决心,如同他当年指挥船队在鬼子轰炸机下抢运物资一样,坚不可摧。
数日后,一支由卢作孚亲自率领的特殊“考察团”悄然离开了山城。
成员除了民生公司几位核心骨干,还有被卢作孚说服的几位同样心怀实业救国梦想、又对民国现状深感失望的实业家:火柴厂的赵老板、面粉厂的孙老板、小型机械厂的李厂长,甚至还有一位在棉纺业颇有经验的老王。
此次南下,他们一方面是想要看看南洋作为新定的国家,有没有商机,毕竟在商言商,赚钱嘛,不磕掺。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帮助,看看能不能互通有无,购买国内急需物资,好早日把大夏国内的鬼子赶出去。
最后也是留个退路,毕竟如今南洋也算是华人的乐土了,这些人家大业大,也在考虑是否可以在南洋开枝散叶。
他们先乘民生公司的小火轮抵达宜宾,接着搭乘汽车到春城,稍作休整。
在春城,他们感受到了与山城截然不同的气氛——这里离南洋更近,关于南洋合众国的消息更为直接和正面。
街头报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